第三十六章(2 / 2)

大夏边军 广域寂静 0 字 2021-10-08

“李姑娘,你这都最后几次了……哎哟,罢了罢了,你自个儿进去,位置你没忘吧?”

“记得记得,我熟着哩。”

女子微微一笑,急不可耐地进了马厩,她只一眼便找到了匹格外显眼,独占一个高级马厩的白色母马,跑过去抚摸白马的头。

山上的人都管这匹通体雪白的母马叫飞雪,与飞雪最亲的,当然就是这位轻抚着它的女子。

飞雪在女子面前表现温顺,可她骨子里性情较烈,除了女子和她爷爷,其他人都别想上它的马背,哪像隔壁那匹穷挫瘦马,不旦叫声难听,还早被某个戎人少年调教的服服帖帖,人尽能骑,纪老翁还因为怕它抢食不过别的马匹,被活活饿死,才单独给它安排了一间马棚子。

“飞雪……你再休息几天,再过两三天,我们就出发。”

“去山海关!”

说到山海关,就不得不提一提边军。

青衫姑娘没见过边军,她对这支军伍的刻板印象都来自武侠演义小说的字里行间,这些小说里,都或多或少会提到大夏边军,吹嘘得天花乱坠,好似随便从里头抓一个人出来,少说也得是那万夫莫开的当关境,而一旦提到这大夏边军,也少不得拍拍太祖高皇帝的马屁。

大夏边军的前身,是中州边军。

中州边军最初由谁人所创,已不得而知,有人说是上古时代那位治水有功,后来一统中州各部族的大禹初创,也有人说是那位始皇帝筑长城之余,亲自点兵点将而成,可两方都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证据,就是中州边军历任大将军,恐怕也不大清楚了。

这只一脉相承,镇守边疆千余年的军队从不参与朝廷争斗,王朝更迭,也与他们无关,他们的刀从不挥向中原,只时时刻刻对准塞外一望无际的大漠与草原。

军中新鲜血液,大体上来自江湖武夫、世家子弟或穷苦百姓,一旦入军,便同修道问佛一样,从前身份人情,都需放下,生是边军人,死是边军鬼。

传说那些死在草原大漠上的边军将士,死后神魂久久不散,南望长城七七四十九天后,方肯随黑白无常一道离去。

这支相传千年不断的军队,在前朝马蹄叩关时,身先士卒,抵挡草原上那不可一世的军队半百年,最终却因当时朝廷恐其势大,在背后捅刀子,不许黎明百姓与勋贵子弟前去从戎。

这一刀,算是彻底断了边军根基。

边军从尚有万人,拼到不足千人,最后再拼到一人不胜,拼得前朝不得不的休养生息十数年,才再次踏上马背,南下问鼎。

中州大地上不是没有过草原部族入主中原的历史,可那都发生在天下大乱,枭雄割据一方之时,草原政权也不过是偏居一隅的割据政权之一,像前朝那般浩浩汤汤,席卷八荒的,还是头一遭。

当时的中原王朝,只剩一年幼儿皇帝,被大臣背着投江自尽。

演义小说一旦写到此处,便要笔锋一转,写写英明神武的太祖高皇帝是如何白手起家,把前朝这些草原蛮子赶了回去,还在长城下亲自点兵,打造出一支铁军,便是这大夏边军了。

好嘛,中州边军不知谁人所创,可咱们这位太祖,可是实打实写进史书里了哩!

若说这大夏边军是不是听命朝廷的直属军队,只能说那位高皇帝在位时,一大半时间里都算是,可这位皇帝在皇后死后,惨兮兮了个把月,不知搭错哪根筋,一道道加急圣旨下去,愣是在当时把这大夏边军整得跟中州边军一个模具里出来似的。

要说没人想暗地插手,把这支军伍偷偷弄成自家私军,怎么可能?只不过这些手伸的有点长的人,坟头草都长得老高了,更有甚者连坟头草都长不了,直接拖去喂了狗,坟头都不许立起来,就算是跟着这位开国皇帝打天下的武道六境,将星境大将军,都让赐了死。

后来燕王靖难夺位,进京第一件事就是跪他爹的坟头,之后更是跟他那个老爹一样,只要谁敢把手伸进边军里搅混水,谁就死全家,还跟他老爹有样学样,把这人头颅传遍边军全体将士。

这两位皇帝在位时,大夏官场上就流传着一句话:“初一不顺圣上意,十五头颅传边军。”

不过现在嘛,还真不好说。

不论是古时中州边军,还是如今的大夏边军,边军将士的吃穿用度都要依靠中原朝廷,虽说大夏边军是朝廷亲生的,是自己人,比中州边军日子好过多了,但那也是朝廷有钱的时候,朝廷缺钱发饷,运作的空间就余留出来了,一些边军部队吃的是领头上司的钱饷,这些将军钱粮的来源,又与朝堂上的一些大佬有着千丝万缕的。

这些边军明面上属于朝廷,实际上与私军没什么两样,只不过,山海关的边军不同。

有人说,镇守山海关的边军,是边军仅剩的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