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五节 茶话会 孝敬(1 / 2)

 (42o4.12.23)</p>

【例行求击!!推荐!!!收藏!!!!评价!!!!评论!!!!!!】</p>

即使在商量的是可能违法的事情,但是这些不法商人们,仍然心的遵守着朝廷规定的那个集会人数上限。谁知道附近是否有几个无聊的锦衣卫,或者衙役东厂神马的。万一他们心血来潮,或者想干儿业绩,将自己等人当成果报上去,被扣一个“欲行不轨”或者“谋反”的罪名,就悲催了。</p>

就在在各地不法商人们6续进行私自集会的时候,李、刘两位阁老和三两位同派官员也在进行新年前茶话会。当然,目前参加这个型碰头会的人不会用“茶话会”这个词语,称呼这种社交形式的,在大明也是,除了某人。</p>

李阁老家的下人们只是将水送了过来,泡茶这一道手续则是被这些大人物亲手进行的,要的就是一个意境。</p>

在这个年代,上流社会中冲泡的清茶已经全面流行了开来,倒是普通百姓中仍有将茶叶熬煮,加上盐等各种调料食用。在原来历史上,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明朝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展,泡茶才全面普及开来。</p>

给每人的茶碗都斟上水盖好放下茶壶后,李阁老话了:“不知道诸位对于马上要实行的朝廷新政有何看法?”</p>

刘阁老道:“可行。朝廷受财政之苦不是一年两年了,而且实话,自成祖以降,对于那些行商之人,也确实缺乏管理。此法看上去八成能有效,暂且且拭目以待不错。”罢转头看着其他几人,意思是听听他们的意见。</p>

时任户部尚书的马文才附和道:“朝廷缺钱,这一在下所在的户部感触良多,每到青黄不接入不敷出之时,让人真是愁啊,而且愁也无法。而从民身上要的话,又是涸泽而渔之举,再下面那些人的德行都知道,最后交上来的能占到两成就不错了,最后还是民受苦,徒增不稳。如今有了此策,若成,则积弊迎刃而解;若不成,也不会出太大的乱子。在下一直认为值得一试。”</p>

有人插嘴道:“估计谢阁老也是赞同的,最近谢阁老可是和陛下走的很近呢,每天忙的脚不沾地。而且陛下新婚,初掌朝政,谢阁老他肯定也会支持陛下的提议的。”</p>

“而且陛下明显有励精图治之心,又差不多是次有这样重大的提议,即使不是那么有效,只要不太离谱的话,咱们也不好拂了陛下的面子。少年人万一次便受挫,一蹶不振就不好了。”</p>

这时,旁边阴暗角落里又有人道:“不过,可虑的就是商人们会得寸进尺,又不想遵纪守法交税。这些人一直是这样,从未曾改变,而且。”顿了顿,用更低沉的语气道“据我所知,南方很多名为地主实则经商的大家族高薪聘请名师,教育家中子弟,欲博一个好出身。他们的财力物力可不一般,到时候朝堂被此等人占据……”</p>

周围人也是沉默。</p>

大家除了贫寒出身,也大都是地主家庭出来的,对于经商并不感冒,对他们的人品也是有那么一丝看不起。听到这种可能让自己以后丧失话语权的情况,都沉默了,想着自己的心事。</p>

“好了!”老成谋国的李阁老挥手朗声道。这一声将众人从思绪之中拉了出来。</p>

“不这些了,反正这个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定下了,这次只不过是再统一一下意见而已。现在看来,大家仍然和开始看法一样。那么接下来,这项政策到底应该如何实行?这段时间咱们讨论出来的条目该如何取舍?诸位不妨畅所欲言。”李阁老拍了拍桌上的几份书稿道。</p>

于是众人围了过来,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相关事宜。</p>

接下来,众人又商议了很长时间。</p>

直到袅袅的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囱中,慢慢飘散在夕阳余晖下的北京城中之时,几位大人的马车才从李大学士家门口缓缓驶离。</p>

当夜色笼罩住整个天空时候,大地上则是万家灯火,零零星星缀着些城中富户们所放的烟火。离着新年的钟声又近了一天。</p>

——————————————————————</p>

“呼,总算数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