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分赐(2 / 2)

现场的兵将们高呼过后,再各自露出开心至极的笑脸。又看去木箱中的黄金酒壶、碟子、盘子、碗等物品,兵将们又为难起来:这些黄金器皿,是分赐众人的。但是怎么分割合适呢?

当然不会有上千件,以供众人每人一件分得。即便如此,也有器皿大小、轻重的差别。分赏不均,也必会各自不满可知。

看着众人又是沉默,崔希逸不仅在笑着说道:“诸位听崔某一句——若想得到黄金器皿的,就进行切割。若想变换为绢帛、米粮,邮传回家中的,节度使府就以商贾贩卖的价格,为诸位登记造册!”

这话一出,众人都觉得公平至极。齐声说“可”之后,兵将们再次欢呼雀跃起来。

唐代有明确规定,黄金器皿不能直接用去采买粮食、酒肉。因此,拿着这些黄金器皿也是无用。

兵将们就只得狠狠地多看几眼,再还是要求换成米粮、绢帛,或者再留些缗钱自用,其余都请节度使府通过邮传,寄给家人。

见兵将们认同,崔希逸严肃地说道:“诸位获赏心情急切,但也须知,先有众多同袍作战死伤。因此,崔某提议,先给予战死的同袍,另外补发赏赐。”

唐制,士兵战死,一定要将其尸体,殓入棺木送回故乡。士兵的抚恤金是一匹绢;队正是两匹。按官阶,依次上升。

此次战死的兵士,已经获得了这些待遇。现在崔希逸提议的,是再额外多给一些。

毕竟是一个军营的同袍,又是节度使亲自提议,兵将们立刻答应下来。

随后,梁和就笑着说,等到天亮后,将这些器皿予以称重,再进行计价。但兵士们早已按耐不住,总觉得夜长梦多,恐怕生出意外,或者官将们反悔。

既然如此,崔希逸就笑着命梁和找来军中的司仓参军,现场立即进行称重。再结合司礼参军上报的个人功劳,对兵将们进行具体赏赐物品的记录。

忙碌多时,已是深夜时分。终于记录清楚了,众兵将都感到心满意足。

众人被梁和、哥舒翰等人劝走安歇,崔希逸、王维、宋通等人叙谈几句,也就转去睡觉。

现场存放黄金器皿的木箱,再被梁和指挥着兵士,抬进牛车内。随后,梁和与哥舒翰,轮换着各自带着十几人,彻夜守护在牛车边。

大斗拔谷中,才见到鱼肚白的熹微天色,崔希逸就已走出屋舍。宋通和阿史那博恒,陪伴在他身侧。

校场内的篝火余烬、毡垫、酒瓶、酒瓮等,已被清理干净。演武台的旗杆上,军旗在晨风中微微摆动。

那辆黑色车厢的牛车,静静地停放在演武台下。

守护在旁边的梁和,见到崔希逸走来,连忙近前施礼。

再宽慰了梁和几句,崔希逸也就想直接返回凉州。

梁和欲要召集兵士们来送行,被崔希逸笑着阻止:“不要过多打扰兵士。”

说话间,哥舒翰也和王维走来。

听到崔希逸说现在就要离开军营,哥舒翰本来也要返回设在大斗拔谷北端的,大斗军军府。此时听到崔希逸的话,他立刻遵命。

将侍卫们召集到身边,崔希逸随即上马,王维陪在旁边。宋通和阿史那博恒带着十几人,继续跟行在牛车边,向营门处走去。

梁和只好带着身边的十几名兵士,走去相送。

牛车遇到上坡,当然是爬行费力。现在是下坡,毕竟车身沉重,担心惯性太大而发生意外,更是要倍加小心。因此,宋通等人再次下马,帮着拉拽牛车。

车身沉重,宋通等人使尽全力,还是觉得牛车难以控制。

眼见牛车前行偏斜,阿史那博恒一边身子后仰着拉住车身,一边口中大呼道:“车夫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