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妄言(1 / 2)

 崔希逸一说不可作战,屋内的所有人,似乎都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都显得极为沮丧。

众人这样的状态,都是因为不能奋身战阵,杀敌以获得功勋。没有战功,将士们何来升阶、赏赐?

这里面,神情最为焦急的,恐怕就非孙诲莫属了。

孙诲带着钻营的心态,以递送邸报为名前去长安。本来已是策划好,他很快就通过也在宫内做宦官的亲属的搭线,结识了赵惠琮。

提到河西军务,孙诲极尽可能地,带着夸耀的语气,讲述了凉州军府管辖的各军伍的强盛。随后,他献计说:河西不仅兵强马壮,更因为崔希逸与吐蕃大相乞力徐,签订了互不侵犯的盟约。只要击发吐蕃,必会立下大功!

孙诲着急,坐在一边的赵惠琮,,却显得很是从容镇定。他之所以有如此底气,是因为他的怀中,带着皇帝李隆基的一道很简约,但也很真实的谕旨。

在长安与孙诲会面之后,赵惠琮出于想要通过战功,而得到皇帝继续赏赐的贪心。不用孙诲多说,他已经在心中盘算得一清二楚,立即就开始“运作”此事。

皇帝李隆基知道战端一开,随后就既有可能是无尽的纷争。

而且,吐蕃是在西域灭掉了大唐的一个属国,并未在靠近大唐关中重地的凉州、陇右一带骚扰。因此,李隆基对于是否与吐蕃立即开战,抱有犹疑态度。

赵惠琮虽然知道不能劝动李隆基,但也还是争取到了一道模棱两可的谕旨:前去实地察看。

头脑精明的赵惠琮,与孙诲说过之后,就定下了矫诏的主意。

反正只要是获胜,就都万事大吉。战胜大敌,怎么可能没有恩赏呢?

场面沉寂得压抑,孙诲不敢首先开口,只得连连以眼神示意赵惠琮。

赵惠琮稍作沉思状,随后就拱手问道:“大使所虑何事?”

崔希逸沉吟半晌,慨叹着说道:“崔某与吐蕃大相乞力徐,定下有好盟约。双方拆除障栅,农人牧户任意往来。眼前升平景象,既由崔某缔造,怎能又在崔某手中毁掉。”

他这话一出口,在场的人都也感觉羞赧。

稍有礼数的人都应该懂得,出尔反尔的言行,是极为遭人厌恨的。常人如此,更何况以清高廉洁、忠勇笃诚著称的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呢?

真要逼迫他违约出兵,的确是将他的声名扫净一般。

但这是崔希逸的个人观点,别人不说,起码不能代表赵惠琮的看法。

作为皇帝身边的亲信宦官,赵惠琮可谓是青云直上。虽然是阉宦,但他也是豪宅广阔、妻妾成群。

生活奢靡而不知足的人,总是随时觉得缺少一份买什么的钱财。

赵惠琮身在福中,却更是贪婪。

赵惠琮当然懂得孙诲是要借助自己,来实现他建得大功的目的。但无论怎么说,只要参与其中,最大的功劳,除了崔希逸,那就是赵惠琮本人了。

这是因为,唐代与很多朝代一样。皇帝当然不能总是御驾亲征,但又不放心边将作战是否用心尽力,是否听从朝廷的安排,就从皇宫内派出亲信宦官,前往边地督战。

既然身为监军使,宦官的权势可谓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