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今年主角(一)(1 / 2)

 “够了!”看着这群争吵不休的人刘备很是恼火原因不为其他的只不过出人意料的从并州传来了黄忠的请战书本来刘备是很高兴看到黄忠突然出现在袁绍的后方但就在他想表扬表扬黄忠的时候董昭却站出来“陛下征北大将军无令私自带兵南下此种行为可视失职之罪请陛下严查”</p>

“非也非也!黄将军此举颇有名将风范审时夺度恰到好处陛下该赏而非罚”</p>

“请问长文兄如果所有将领的风范都是建立在不听上级指挥我行我素的情况下那么君主要来何用?规矩又要来何用处?”</p>

“杨大人(杨仪)你的话是不是又太过了?如今黄将军不是已经来了文书禀明过情况了么?莫非你看到别人得了功劳眼红在这出言诋毁?”</p>

“王景兴(王朗)!你话心!什么叫我看别人得了功劳眼红我这是以事论事你休要以人之心动君子之腹!如今同为陛下办事你却如此侮辱与我陛下您一定要给臣主持公道啊”</p>

“哈哈杨大人王符节(符节令是个官职掌管授节、铜虎符、竹使符本书完了之后我会对本书中出现的官职大概做个介绍)你眼红别人的功劳就叫侮辱那你对黄征北所的话又叫什么?是善意的提醒?还是你在教陛下该怎么做?即使是陛下想要请教我们这些做臣子的也不该是你来回答而是司马伯达(司马朗)”</p>

“杨立武(杨修)大人按你的话我们大可以请教廷尉(司马朗)大人黄征北此次在没有圣谕的情况下私自带兵南下该当何罪?”话的是司马孚现职长史。</p>

司马朗“恩这……按照大汉朝的法律次罪是该撤职查办但我朝的法律大纲还没有完善陛下可以考虑是否要继用原汉朝的法律”</p>

“如此来黄征北的事即可大事化事化无了汉朝之所以衰落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制度不完善陛下是不会考虑落后的制度的再者黄征北在来信中也明了原因为了避免信在中途被截从而走露消息才在时不待人、逼不得已的情形下先斩后奏。如果他此次是失败而归那么即可两罪皆罚但他胜利了而且胜得很漂亮因此就算黄征北先斩后奏的罪名成立但击败颜良所部、连下三郡却是实情功大于过!陛下请明鉴!”</p>

“车骑将军(于禁)您的这句话让我不得不想起了您和黄将军的友谊据在下所知您和黄将军以及原大司马的交情非浅黄征北此举出自原大司马的可能性十分高哦如今某才明白为什么一向老实的黄大将军会变得如此的目中无人原来是有人给他撑腰恐怕这封所谓的请示信也不过是表面文章征北大军应该已经到司隶了吧?”能出如此刻薄的话的人也只有张松。他在完这话的时候有意无意的看了看刘备脸上的表情然后望向诸葛亮后者有责怪的看了他一眼。</p>

这一切举动自然没逃过徐庶和贾诩的法眼就连一贯三心二意的庞统都看到了但是这三人并不是很热衷于这种毫无意义的讨论明白就是他们明白什么叫明哲保身其实朝堂内的大部分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只不过大家都借这个机会在表态而已。做谁的跟班站到那一派从古至今作为朝臣是都要划分清楚的而现场也很明显清楚即是分为两派益州降将和亲刘备远陈琳的人为一派其余的大数老班底又为一派不过西凉人还没有明确自己的想法或者他们还在张望他们明白自己的关键性和重要性。总之就是与陈琳有过交情的人为一派而和陈琳没有交情的人又为一派剩下的诸如张飞、诸葛亮、司马懿等几人则保持着中立。虽然作为一国之君的刘备还是很希望看到朝廷内部大家相互制约只不过如果眼下外部还没有清理干净的时候内部先乱了起来那就得不偿失了。</p>

“你们口中左一个陛下右一个陛下可是你们谁真正的把孤放在心里想到什么什么在朝堂内吵成一锅粥成何体统!你们又不是孩子了却不()懂相互礼让?我大汉王朝之所以能兴旺百年正因为我们是礼仪之邦可同殿为臣的你们竟然就当着孤的面吵得不可开交你一句我一句你们以为这是菜市场?黄忠的事孤心中已经有了定论张辽、高顺何在?”</p>

“臣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