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将帅人选(1 / 2)

 曹操和袁绍在东郡打得日月无光,殷丞却在逐浪忙活得热火朝天。周瑜的海军只有两万多人,东边的兽岛虽小,可两万人扔过去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殷丞在江东发出了全军动员,打算组织一个十万人规模的东征军团,这样才不至于在进行‘消毒’的时候出现人手不够的窘境。</p>

江东经济发展的比较晚,抽出十万人东征是有一定危险的,很多人反对殷丞这么做。最后还是鲁肃提了个建议,说是让殷丞招募当地的山岳族人加入东征军,这些蛮族比较好糊弄,而且各个身手矫健、凶顽噬血,只要组织起来稍加训练便能成军。用他们征讨兽岛,既不会降低军队战斗力,又不会给江东经济带来打击,堪称一举两得。</p>

‘谁说鲁肃厚道?!谁再说鲁肃厚道我跟谁急!’殷丞一边对鲁肃的提议大加赞赏,一边在心里腹诽不已。</p>

殷丞在山岳族心目中的威信还是很高的,一朵朵雪白的棉花让这些常年奋斗在温饱线上的山岳彻底脱了贫。再加上上清道教的宗教渗透和对殷丞的刻意美化,很多山岳人家已经把殷丞的画像请进了家里,和山神、水神等同列。</p>

先由殷丞出面发一个募兵告示,再以岛上的金银、**等进行适当的引诱,呼朋唤友来逐浪要求投效的山岳与日俱增,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聚得八万蛮兵。殷丞的江东军本有两万山岳募兵,加上新招募的八万,十万的东征军很容易就凑齐了。</p>

将两万原山岳族江东内军混编到新兵当中,再经过短暂而紧张的集训,两个月后东征军团就已经像模像样了。</p>

曹操和袁绍已有四个月了,除了一开始攻占东郡外,袁绍这四个月没有丝毫寸进。不过曹军也还没完全从惨败给殷丞的阴影里走出来,尽管实力占优,却也只能和袁绍打了个旗鼓相当。这样的消耗无论曹操还是袁绍都难以忍受,据探报,二人已有议和的打算,估计用不了多久袁绍就有可能会退兵。</p>

</p>

这段时间,殷丞除了留意一下东郡的战况,其它时间都在做着东征的准备。殷丞在将海军交给周瑜的时候就已经告诉过他,海军成立的最初目的就是东征倭国,为此周瑜也早早地开始了准备。</p>

东渡的航线早就派人探查过了,甚至还从辽东商户找来了几名粗通倭语的通译。闲暇之时周瑜还亲自学起了倭语,如今简单的对话丝毫难不倒他。</p>

以江东海军目前的规模来看,一次性把十万东征军运往倭国是办不到的,何况在建立完整的补给体系之前,还有大量物资需要运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殷丞打算首批登陆部队的人数为一万,留出更多的仓位用来运送物资。有了这些物资和一万兵马后,在倭国建立一个安全稳固的军事堡垒就很轻松了。在这基础上,只要后续人马一到,就可以向东、北两个方向进行推进,直到把所有四个岛屿全部梳理一遍。</p>

等到兵马、物资全部就位后,就该确定东征将领名单了。其实众人早就开始猜测谁会水军东征,只是殷丞一直不表态,大家也就只好私底下议论议论。并非殷丞故意调大家胃口,确实是他还没考虑清楚,那些大将是闲不住的,只要有仗打,去哪儿他们都乐意,但殷丞考虑问题就不能这么随便了。</p>

倭国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很小,十万兵马征讨倭国,想尽全功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殷丞最大的敌人还是曹操或者刘备,把太多的将领派去倭国,短期内又回不来,一旦中原有事,殷丞可就两头为难了。因此,这个随军名单还是很考验殷丞的判断能力的。</p>

作为征伐曹操的桥头堡,汉中早晚会有大战,益州将领对当地环境比较熟悉,与其让他们去兽岛瞎摸,还不如留在汉中对抗曹操,这随军将领还是要以江东为主。</p>

殷丞本人肯定是要去的,不过并不打算待多久,快则半年、慢则一年,他就要回来的,最终的任务需要周瑜去完成。周瑜的能力当然毋庸置疑,可征伐兽岛少不了要分兵,但靠周瑜一人难以面面俱到,还需一人为辅才能完全。</p>

周瑜当大帅,这是肯定的,至于说小帅的人选,殷丞手下可以胜任的人选有不少。张任啦、李严啦、陆逊啦、吕蒙啦,甚至连法正、鲁肃、庞统都有这个能力。</p>

鲁肃的特长是政务,征战杀伐略逊诸人半筹,可以先不考虑。</p>

庞统的能力那是没话说,可是年纪太轻,加入的时间也短,不足以服众,殷丞在的时候没问题,殷丞一走恐怕会出乱子,还是先放在一边。</p>

法正,高手,也能服众。不过法正留在益州显然要比去兽岛更能发挥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