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广纳贤良(1 / 2)

 说实话,这次殷丞是相当不满意贾诩的所作所为,孙策险些灭尽周瑜满门,这故然能使二人彻底反目成仇,但却不能保证以后的周瑜会尽心尽力替殷丞出谋划策。</p>

周瑜是何等样人,哪可能看不出这一切都是有人刻意安排的呢。劫人的是贾诩麾下的童子军,带队的更是魏兴和容恢,也正是他们二人联手杀退了孙策。如此一来,贾诩肯定逃脱不了干系,而贾诩和殷丞之间的关系,当周瑜真正融入滇军集团后肯定也隐瞒不了,到时周瑜又岂能还不明白其中的关键所在。</p>

孙策的母亲、弟弟此时还在殷丞手里,如果是殷丞来处理这件事,他绝对会用吴氏和孙权等人来交换周瑜满门,而不是偷偷带人去半道抢劫。贾诩这么做确实让周瑜和孙策结下了大仇,毒倒是很毒,但总感觉有些急功好利了一点,起码让殷丞暗地里背了个黑锅。</p>

殷丞的担忧不无道理,接下来几天,周瑜一直沉默寡言,只是在家中陪伴弟、妹,托病谢客谁都不见。周瑜的反应令殷丞愈加彷徨,为此之后的一段日子里,殷丞几乎每天都去周瑜府上套近乎。殷丞乃是主公,周瑜也不好对他太过冷落,只得每天强打起精神和他聊天。</p>

毫无意义的胡扯闲聊并不能让二人的关系有多大进展,不得以殷丞只得用起了撒手锏,他把小乔又再次许给了周瑜,而他自己则纳了大乔为妾,和周瑜结成了连襟。对于自己和小乔的亲事,周瑜倒也没有提出反对,只是不咸不淡地谢过了殷丞的厚爱,而后就再也没有提过这件事,连婚期是什么时候都没问上一句。</p>

殷丞刻意结交,还赔上了一个超级美女,虽然还不能让周瑜真心拥戴,但多少总会有些效果。此后,周瑜总算不再一个人闷在自己家里了,时不时地会出现在殷丞的议事厅,偶尔也会说上那么几句。不过让殷丞郁闷的是,周瑜说的话里,十句中起码有五句是催促殷丞尽快把吴氏和孙权等人给孙策送去,殷丞实在不明白周瑜为什么会这么死心眼。</p>

殷丞本来不想这么快放他们回去,甚至想过干脆不放回去,也算是替周瑜出口恶气。然而现在既然周瑜这么坚持,反正孙策已经彻底废了,留着他的家眷也没太大用处,不如就遂了周瑜心意吧。</p>

殷丞派人去广陵投书孙策,将与周瑜之间的预定详细告之,并与孙策定下具体时间,让他派人来秣陵接回一干人等。孙策接书后大讶,而后就是惶恐不安之至,他虽已有所耳闻,周瑜之降乃是为了换回自己的母、弟,但却不肯相信殷丞会轻易将他们放回,现在看来还真是怎么回事了。</p>

然而,孙策的心情并没有因为殷丞放回吴氏、孙权而有所好转,反倒更加焦躁不安了。周瑜‘以身事贼’是为了换回他的亲人,那岂不是说周瑜有功无过,而自己却灭了他的满门,连他的父亲周异至今还关在自己的大狱里呢。</p>

有左右亲信颇知孙策所想,便献计曰,周异此人不可久留,宜早杀之。孙策不明所以,问之,左右答曰,一旦老夫人及二公子被放回,那时若是周异尚在,便也只得将其释放,孙、周两家大仇已结,必定难以善了,放回周异有百害而无一利。</p>

亲信的话并没太放在孙策的心上,他已经不在乎和周瑜之间的仇究竟有多深了,不过孙策还是决定听那个亲信的建议,趁早把周异解决了,来个一了百了。自从投靠曹操以来,孙策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面子。他本是心高气傲之人,在殷丞手下连番失利,不单令他基业尽丧,连以往的血气也被磨灭得丧失殆尽,只剩下一点点可怜的自尊还需要他来维护。</p>

放不放周异本是小事,可一旦放了周异,就等于承认之前的所作所为全都是错误的,这就让孙策难以接受了。如果接回母、弟时再杀周异或继续监禁不放,则更会令人耻笑、引人垢病。而周尚等人死亡,又令孙策没有了退路,能做的也只能是趁早除掉周异,好歹还能维持那么一点傲气。</p>

孙策不是婆婆妈妈的人,既然已经考虑清楚,当然就没有心软的必要。他立刻以周瑜擅自投敌为名,将周异及其余尚存的近十位周瑜族人一并处决,更在淮阴集市暴尸三日,以儆效尤。</p>

消息传到江东,周瑜一听再次晕厥过去,众人急救之,方始醒转。殷丞提议不再释放孙策家人,如果周瑜有需要,把他们杀了泄愤都可以。然而周瑜是个喜欢善始善终的人,更不希望因私仇而废公义,依然要求殷丞将吴氏和孙权放归江北。不得不说,孙策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他早料到周瑜会这么做,不然还真的未必敢如此贸贸然地杀了周异。</p>

既然周瑜都要求放吴氏等人回去,那殷丞也就没留难的理由了,不过在此之前,殷丞向孙策增加了一个要求,就是在释放那些俘虏的同时,要求孙策将周瑜满门的遗体交换给殷丞带回。这个要求孙策倒是一点不含糊就答应了,交换也进行得也很顺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