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一一(2 / 2)

影帝之路 小银匠 2901 字 2019-08-23

袁湶好奇的看两人各拿了一张纸快速写下了什么,颇为期待的看两人一起把纸拿起来,左右一看,轻声念了出来,“杨德倡。”

看两人会意一笑。袁湶迅速在脑海里把这三个字做了关联,杨德倡。祖籍粤东,一岁随家人移居新北,凭借《光阴的故事》中《指望》一段名声鹊起。恰好这部影片,在学校自己看过至少五遍,写了五次影评,熟稔无比。之后又凭借《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举奠定名导演的头衔。杨,候,赖,柯四人的名号,对于中戏的学霸来说,如雷贯耳,丝毫不觉得陌生。正因为了解,所以才对两人写出这个名字格外好奇,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推断,赵丹峰为什么又能够跟大导演拉上关系。

似乎是看到了袁湶的好奇表情,赵丹峰说起了自己的推断,解释给袁湶听,“我做这个推断,首先基于的是对蔡怡侬的了解。借李国利的光,蔡姐之前在新北把电视剧推广的不错,算是混的相当不错的外来代理发行商。以她的能力,在那认识谁我都不意外。当然,想到杨德倡则是因为那天她跟我如此认真的说起合作的事情事,流露出的表情。我很少见到她会激动,而能让她激动的人和事,那就一定得是平时无法想象的事情。大胆的猜测一下,自从九六年《麻将》在金马折戟沉沙,只拿下一个最佳男配,一晃三年,蛰伏的时间够长了。足够大导演精心准备一部电影,来震撼大家,重振声望。”

赵丹峰说的都是废话,为了给袁湶和常季红说的废话。实际上蔡怡侬当时那么笃定又激动的说这事儿时候,赵丹峰就只在脑海里列出了四个名字以供参考。后来静下心来回忆一下,九九年开拍的制作里,足够蔡怡侬激动的,那就只有杨德倡的作品了。

常季红点点头,“你这是靠猜的,我这里可有证据。”

“喔?常姐超人啊,这都找得到证据。”赵丹峰也是颇为意外,现在两岸交流还不是那么顺畅,想要拿到资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我收集了港媒关于新北电影界过去一年报道的重要新闻,其中屡次提到杨德倡导演正在筹备新片,重塑辉煌。既然连港媒都如此关注,我想没有理由蔡怡侬不知道。”常季红笑着说道,“而且有消息称,因为杨德倡为了这部戏注入太多精力,很有可能会成为他的封山之作,最奇妙的其实是这个。”

袁湶好奇的看着常季红拿出一张报纸,竖排班的文字,让袁湶很快意识到那是新北或者香江的报纸。常季红指着一篇专栏递给赵丹峰,“看看这个。”

“寂静如水的情诗?”赵丹峰看着标题,忽然注意到常季红给自己看这篇专栏的用意在哪,标题下的专栏作者写着三个字,诸天文。

上辈子赵丹峰的书柜里,存着不少诸天文的《三三书坛》,对这位新北著名的女性作家,赵丹峰一点不陌生。而抛去作家这层身份,诸天文跟杨德倡有着奇妙的内在联系。八六年杨德倡四十岁生日,五十三名新北文艺人士齐聚杨德倡家里,发表了著名的新电影宣言。其中诸天文和侯孝弦是其中的倡导者之一,诸天文亦是一位著名的编剧。当然,这个玩意宣言,再过些年,那帮子影人又开始自我反省。

而这位著名的编剧写的专栏,却是为了谈论内地一个青年演员写的打油诗,赵丹峰忽然明白蔡怡侬的信心从何而来。同时也终于明白能让蔡怡侬如此激动的事情是什么,杨德倡计划了十五年的作品,《一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