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封赏(1 / 2)

啸明 大大怪瘦 0 字 2021-10-01

 无论是谁,吃到一个铁疙瘩,把牙硌得特别疼的时候,都会没了吃东西的兴致。

“这什么东西?”

几个士兵都吓傻了,朱元璋和他们一起吃东西,偏偏让朱元璋夹到这么一块铁疙瘩,还把牙给硌了……死定了。

“主公,小人不知啊。”

看着几个士兵不停的磕头,脑袋都快磕出血了,朱元璋终于挥挥手让他们停下来:“好了。”

“谢主公恩!”

朱元璋这才认真的审视着筷子上的铁疙瘩,上面沾满了酱汁和肉汤,但明显的可以看到整齐的边缘。朱元璋把手伸向文越,文越立刻递过来一条手帕。朱元璋用手帕把那块铁疙瘩包起来,仔仔细细的擦拭了一下,打开手帕,眼睛立刻眯了起来。

那分明是一个三棱箭簇!

箭簇被打磨得非常精细,但却比军中制式的破甲锥要大一些,尖端已经变形,很明显是刺入某个坚硬的事物时撞击所致。尾后的插口有拇指粗细,朱元璋能想象得到那支箭的形状。

“这个东西哪儿来的?”

“这……小人也不知道……”

朱元璋的目光又落到那个箭簇上。

倒是刚刚那个倒酒的士兵忽然插了一句嘴:“莫不是陈友谅尸体身上的?”

朱元璋看向那个士兵:“说说。”

“回主公,那只狗八成是吃到了这个箭簇,因此才不停的嚎叫。”

朱元璋也觉得这个士兵说的非常有道理,陈友谅不就是被射死吗?想到这儿,朱元璋站得起来,对几个士兵说了一声:“都起来吧,也不怪你们,是我自己不小心。今天这狗肉做的不错。”

文越将一块银锭扔到地上。

朱元璋转身和文越出了营帐。

“你觉得这个东西像什么?”

文越接过朱元璋手中的箭簇:“回主公,这应该是一个三棱箭簇,不过似乎略微大了一些!”

“这个箭簇做成的剑箭有多长?”

文越把箭簇拿在手中掂量了一下:“至少接近四五尺?需要三石弓才能射出此箭,五十步以内贯穿铁甲。”

朱元璋拿过箭簇看了看,微微笑了出来:“陈桓生的好儿子啊!军中能开三石弓的人并不多。我记得,常将军能开。”

“是,常大将军善射。”

“他有没有去找慕容正?”

“从营帐里面出来,便和蓝玉将军去找了。”

朱元璋点了点头,继续向前走着。吃了狗肉那便不用再吃夫人给留下来的饭了,让文越去告诉马夫人一声,自己则又回到营帐中。自己还得尽快整理出这次战争里立下大功的将士,还得安排什么样的赏赐。

朱元璋摊开一张纸,在纸上写了几个名字:徐达、常遇春、蓝玉、郭威……

写到郭威时朱元璋便有些牙疼,不知道是不是刚刚啃到了那个箭簇把牙齿磕坏了,还是其他,反正就是牙疼,放下笔目光边不自觉的落到那个箭簇上,转头又看向了一边挂着的陈友谅的盔甲。

看看箭簇,再看看陈友谅的盔甲,朱元璋始终觉得哪里有些不太对劲。起身来到陈友谅的盔甲旁边,那里放着一支箭——陈迅用这支箭射杀了陈友谅!拿起那支箭来仔细的端详着,长不过三尺余,箭头也是常见的双翼箭簇。

这种箭真的能射杀陈友谅?

有箭头?那这枚三棱箭簇是哪儿来的?

朱元璋突然产生了这样一个奇怪的念头。低下头又看到了陈友谅盔甲上一道白色的痕迹,那是自己用刀砍的。自己拼尽全力一刀砍下去,也只不过是一条白色的痕迹,陈迅年纪轻轻一箭射下去,能贯穿比盔甲还要厚的头盔?

想到这儿,朱元璋伸手摘下陈友谅的头盔,翻到后面来,后脑位置有一个不规则的缺口。朱元璋把陈迅的那支箭递过去,箭头轻而易举的可以穿过且绰绰有余,再仔细看看,箭头光亮如新,没有一点损伤。

朱元璋的眼睛渐渐睁大,把陈迅的那只箭放到一边,拿起那个三棱箭簇,缓缓放上去,严丝合缝!

一种前所未有的愤怒开始蔓延,朱元璋渐渐的咬紧牙齿,脸上的肌肉抽动着。

箭簇的锋利,还需要来源于箭杆的支撑和弓的力量。

——————————————

上官云的伤势依旧不能长途跋涉,但慕容正又不能把他一个人扔在这里。常遇春没有向慕容正提起送别的话,而是这几天天天找慕容正饮酒作乐,说着这些年来的情形。当然更也少不了蓝玉的作陪,几人交谈甚欢,喝的非常尽兴,也玩的很尽兴。

转眼汤和已经准备完毕,十二万武装到牙齿的士兵浩浩荡荡陈列在江面,只要朱元璋一声令下,就会杀气腾腾的扑向湖北。

站在江边送别了汤和之后,众将便接到了朱元璋召集的军令,一时间也不敢多有迁延,便迅速聚拢在朱元璋的营帐前。

“今天把你们叫到这儿来,也没什么别的事。”朱元璋道:“就是和你们商量一下,各位兄弟的功劳称算。”

下面众将一听,纷纷面露喜色。

站在下面的徐达却微微皱了皱眉头,感到一丝不丝寻常。

“我这里列了一份名单,你们看看是否合理,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我们再讨论讨论”

“遵命。”

朱元璋挥了挥手,站在一旁的毛骧走到跟前,展开一份书卷念道:“大元帅徐达,指挥作战,记功第一等!”

“徐达我就不说了,你们说说合理不合理?”

下面众将一起说道:“大元帅指挥作战,能有此胜,大元帅功不可没。”

朱元璋点了点头,吩咐毛骧继续念下去。

“大将军汤和、常遇春所部作战奋勇当先,记功第二等,麾下众将,记功第三等!”

这时众将却开始互相窃窃私语。

“怎么了?你们认为不合理吗?”

有不少将领纷纷将目光望向朱文正,按理说朱文正参加此战,不仅坚守洪都,拖延了陈友谅大军的进行,为先前准备营造了极大的便利,更何况在作战中也是尤为突出,这第二等功劳,竟然没有大都督朱文正,这让许多人感到有些意外。

朱文正沉着脸,一句话没有说。

“你们不说话我就当你们是同意了,接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