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诡计(2 / 2)

几人还幸灾乐祸,猜想这么难的题目对方只是一些小屁孩,也一定答不出来。

“此题由倪宽方队作答!”

倪宽正在皱眉头,他知道学子们对尔雅也是十分头痛。能背诵此文的少之又少,就算自己也未必能全部背下。

正在担心之时,史高却不慌虚让,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说到:“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牖户之间谓之扆,其内谓之家。东西墙谓之序。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宧,东南隅谓之交。柣谓之阈,枨谓之楔,楣谓之梁。枢谓之椳。枢达北方谓之落时,落时谓之戺……”

“当!”云板敲响,倪宽方队又得一分。

倪宽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意。

少年们欢呼地搂着蹦跳起来。

宁福生气得咬牙切齿:“哼!别高兴太早,基础分才占四成呢!就算全部答对又怎样?杀手锏在最后一道题。”

“下一题,由宁福生方队先抽题。”当宣读官说完此话时,刘弗陵抬手制止。

“不如我出一道题,由两队分别答题如何?”

宁秀惊讶地不知所措。

经历这么多次的惊心动魄似乎早已将内心锻造地足够坚强了。

“是,烦劳大王出题目。”

还能怎么说呢。

刘弗陵不失礼貌地点了点头。

刘病已暗自为刘弗陵的聪慧点头。

宁福生方队本来高兴地得意忘形,没想到听到这句话后瞬间焉了。

宁福生很没气度地瞪他们几眼。

倪宽却微笑绽放,觉察出刘弗陵在为自己主持公道,也在为此次论辩会主持公道。

全场人都在瞩目听取刘弗陵的训话。

他们心里都明白,哪是他在考察学子,而是陛下在考察他们。

他出的题目一定是陛下最为关心的事,只不过借助论辩会来听取一下士子们的想法。

陛下这是在征求大家的意见呢,怎能不好好听一下,好好思考一下。

刘弗陵觉得众人的瞩目足够浓厚了这才慢条斯理地说出了问题:“像我大汉王朝自创始以来,能够取得如今盛世伟绩,靠的是顺民意得民心,更重要的还是得旷世之才。数万万才能之人构成了我大汉王朝的脊梁,优抚四方,安康万民,方得盛世。可随着疆域扩大,人才犹如秋之青草,愈发稀少,元光元年陛下开恩设立察举制,举孝廉,博功名,以备朝政所需。吾常随陛下微服私访,却听闻‘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此为悲痛之处,常闻陛下对人才的渴盼,不知何种方式方能聚集天下英才,今日便以此为题,望两方各自出良策。可以不拘泥,自由发挥,只要方法足够切实可行便可。”

宁福生听了这要求方才长喘一口气。

宣读官听令后开始布置任务:“请宁福生方队先答题。”

宁福生的几个门生窃窃私语一番便举了手:“孔圣人言: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又有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当今察举制已成祸患,尤让陛下恼之……”

此话一出,立刻把在场的师父们都得罪了个遍。他们以及他们的亲友还不是靠着这个察举制做到了这个位置。将来他们的孩子还要靠着察举制的荫庇登堂入室,拜相称臣,没想到让这个小子破斥地体无完肤,怎能不生气。

宁福生的脸都青了。他的学生都一味地应和大王的心思,却忽略了人家的真实目的。要一个比察举制更好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你闲得蛋疼,否定察举制干什么啊。察举制那是陛下亲自设立的,你否定了察举制还不是等于否定了陛下?这是大逆不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