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文化革命(2 / 2)

中南海,是北京皇宫西侧两个互相连通的湖——中海、南海,以及附属建筑群的总称,也称西苑,占地100公顷(其中水面约50公顷。位于北海之南,仅隔一桥,元明清代为皇家园林。中南海与北海並称太液池,有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秋波。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后,中南海瀛台成为光绪皇帝的囚禁地,直到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共和国迁都北京后,中南海成为部分国家机关驻地和两位临时总统的居住地。

中南海正门位于西长安大街上,在原宝月楼的基础上改建成为中华门。中海主要建筑有勤政殿、丰泽园、静谷、怀仁堂、紫光阁、万善殿、水云榭七景;南海有(主要为瀛台)翔鸾阁、涵元殿、香殿、韵古堂、中华门五景。

这是一个天气明朗的下午,夏日将逝,已是换秋装的季节了。陆少阳手持一份文件,神色凝重地步入孙中山办公室。孙中山正在一名裁缝师帮助下试穿新衣,这本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可是陆少阳却感觉有些怪异,原因是孙中山身上的那件衣服式样很新奇,乍看上去有似曾相识之感,却又一时想不起在哪里见过。所以一进门就不自觉“咦”了一声,对着立于房间正中的孙中山上上下下打量。

正思量间,孙中山已看见了他,招手道:“少阳,你来得正好,快过来参谋一下,我设计的这件衣服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陆少阳闻言一愣,日理万机的孙中山居然有心思自己给自己设计衣服,不可置信道:“这,这是先生亲自设计的?”孙中山呵呵笑道:“怎么?还不相信。过来帮我看看,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陆少阳依言仔细察看,这套衣服粗看上去有点象这个时代较为流行的企领文装,可是在企领之上加了一条反领,上衣的三个暗袋也改成了四个明袋。陆少阳越看越觉得熟悉,脑海中似乎有一个很清晰的印象,却又说不出口。

孙中山讲解道:“现在政府内外流行的穿着不是西装,就是对襟的衫褂。这样的装束既不能表现我国国民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缺点。就拿西装来说,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而且不大适应国人的工作生活习惯。再说,穿一套西装就要加上衬衫、领带还有各种佩饰,大多都要从国外进口,不但转运不便,而且不经济。长衫马褂就更加不必提了。所以我一直感到,我们中国人,尤其是我们革命党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衣服穿。”

陆少阳心领神会,孙中山之所以要亲自设计一套服装,其用意绝非造出一种经济实用的服装,而是站在政治高度上,从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着手,促进国家精神、民族气质的养成。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以他个人的方式,为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的新文化运动添加一把柴火。猛地,陆少阳灵机一触,面前这件衣服不就是后世的中国国服——“中山装”的雏形嘛。一阵莫可名状的奇异感觉涌上心头,这些年来,他早已经习惯了历史在他面前真真切切的改变着,可是似乎又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数次将他拉回轮回的场景之中。

孙中山的声音还在继续:“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最终决定以这种南洋华侨发明的企领文装为基样。你看,我在立领上加了这条反领,完全可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一来,一件上衣就兼有了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再将这前襟的7粒纽扣改成5粒,以象征五权宪法;还有袖口的4粒纽扣我也改成了3粒,象征三民主义。”

陆少阳此刻已成竹在胸,双手比划着侃侃而谈:“先生请看,下面这两个明袋还可以裁制成琴袋式样,可以随着放进物品的多少而涨缩。这样衣袋里面就能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了。还有,我建议把上贴袋盖做成倒山字形的笔架式,象征中国民主革命要重用知识分子。”

“至于这配套的裤子,前面可以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个大暗袋,前面一个小暗袋 ,可以把表放在里面;右后臀部挖一个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也很适于携带随身必需品。”

孙中山听得不住点头,用极惊讶的眼光望向他:“少阳,想不到你对服装设计也这么精通。你说的这些我都非常赞成,难为你在这片刻之间就能想出这么多好主意。”陆少阳只得报以有些尴尬的微笑,心道惭愧,自己只不过是依据现代中山装的样式依样画瓢而已。

款式大定后,孙中山又道:“这个,少阳,你来给这件衣服起个名字。”陆少阳微笑道:“这是先生的呕心沥血之作,自然应该叫做中山装了。”孙中山对此事甚觉得意,也不推辞,含笑应允了。

于是,世界上第一件中山装正式诞生了。国服初定,孙中山转而问道:“少阳,我看你刚才似乎神色不佳,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和我商量?”陆少阳这才记起此行所为何事,犹豫片刻,递上一份文件道:“先生先看看这个,这是财政部刚报上来的各省缴税清单。”

孙中山一看之下,竟然勃然大怒,拍案叫道:“太不像话了,这算什么?当中央是叫花子吗?这些个督军都是怎么搞的?像湖南这样的大省份,鱼米之乡,一年的国税竟然只有300万,都抵不上一个峰青集团了。”在房中快速走了几圈,挥手道:“给我查!这次一定要一查到底。”

陆少阳沉默半晌,直视孙中山,用一种意味深长的语调缓缓道:“恐怕不是派几个人下去查一查,就能解决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