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庖丁解牛(1 / 2)

 看了好多对庄子《养生主》解读的文章,觉得都没有解读到点子上去。前面的解读偏离了,后面的解读云里雾里。唯独对“庖丁解牛”这个故事,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理解,那就是“游刃有余”。

大多数对庄子养生的理解,都是“游刃有余”。更多地学者认为:庄子的哲学思想是“游世”。

什么叫游世?说直白一些,就是“混时混日子”、“混生”。

自从把老庄哲学思想定性为“消极”、“虚无”之后,解读“养生主”这篇文章时,就把“游刃有余”提出来了,正好与“消极”、“虚无”挂上了勾。

前后文的意思不管了,庄子的整体思想不管了,“养生主”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变成了“游刃有余”。

其实!庄子用“庖丁解牛”这个故事来作为例子,就跟《齐物论》中“朝三暮四”、“影子”这两个故事一样,都不能从字面上来解读,而是要从它的喻意上来解读。

举个不当的例子,就好比斯文人骂人一样,很隐晦,指桑骂槐。明明是在骂和尚,却说自己在骂“秃驴”。

所以!我们不要从字面上来解读庖丁是如何解牛的,我们要从喻意上来解读。

假如我们是和尚的话,不要以为别人在骂“秃驴”,而不是骂你。人家骂秃驴,其实就是在骂你。当然!这是打个比方,没有褒贬和尚以及佛教的意思。

《养生主》中的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不知道这位文惠君,是不是真的得到了养生之道。

当然!这个故事是庄子编出来的。恐怕?只有极少数的人,才真正得到了养生之道。

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如果我们从字面上来解读,就变成这样了:

庖丁说:我是一个道家,喜欢研究事物规律,我对牛的生理结构方面的研究,超出了我的宰牛技术。

我最初宰牛的时候,见到的是一头牛,一个庞然大物。三年后,我就再也看不见一头整牛了,我把这头牛分解了。在我的眼里,它是牛皮、牛肉、牛血、牛筋、牛骨架等等的组合。

现在的我,凭着感觉而不需要看了。眼睛要不要无所谓了,一切都在我的大脑里。我的大脑里有一个画面,有一头被我分解了的牛。

我按照牛的生理结构,把刀劈进骨节的缝隙里,轻轻地拍打刀背,将骨节裂开、将里面的筋脉震伤。再把刀刃插到缝隙中旋转起来,把里面的筋脉割断。根据骨节的大小,用刀刃、刀尖、刀背等不同部位插到骨节中,将其裂开,将里面的筋脉震断。根据关节活动的原理,从不同地方下刀,整个牛的骨架就散了。脚蹄、经脉集结的地方,骨肉相粘的地方,都没有难倒我,何况那些大骨头呢?

好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去割切,很少砍。遇上骨头,他们用斧;一般厨师一个月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不仅切割,还用来砍骨头。而我的刀,已经用了19年,宰过的牛好几千头,可我的刀刃还像刚开刃时那样,完好无损。

骨节与骨节之间是有缝隙的,缝隙有大有小。而刀也一样,有刀尖、刀刃、刀背,厚薄尖细不一。根据骨节间的缝隙大小,将刀切入进去,总是恰到好处。刀刃在缝隙中旋转起来,轻松自如。根本不需要去砍,就把骨节迸裂开了。所以!我的这把刀用了19年了,还像开刃时一样。

虽然这样,可每次遇到最难处理的地方,我看着那里都不敢下手。依然觉得不好处理,心存警惕。眼睛盯着那里,动作放慢,小心谨慎。动作虽然很轻,轻轻地拨动着刃刀,整个骨架却因此散了,发出哗啦一声响。整个牛堆积在那里,就好像一堆泥土。我提着刀闪身站到一边,环顾四周,心满意足,很有成就感。然后!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从字面上看,庖丁是在讲解牛,如何把一头整牛给宰杀了。可如果单单从解牛这个过程,我们能得到什么养生之道呢?

难道?我们就得到一个“游刃有余”的启示?仅仅是游刃有余?学会圆滑、混时混日子,学会游走在社会之间,做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或者是做一个墙头草?或者做一个中间派、两边倒的人?

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不是说你的智商低下,而是!降低了庄子的智商!

其实!庄子解的不是牛,而是社会!而是社会关系、人际关系!

如果我们把社会当成一头牛的话?我们如何把这个社会解散了呢?

不要说这个社会太复杂,无法解散。在庄子面前,一样把你解散掉!因为!社会是人与人的组合,哪里复杂了呢?

那么?庄子为什么要解牛呢?要把这个社会、这个复杂地社会就像解牛一样地解散了呢?

因为!我们要生存!

生存!如何生活下去,如何更好地生活下去,这就是养生!

我们要生存、我们要生活、我们要更好地生活、我们要养生。所以!我们就要像解牛那样地把社会和社会关系解散掉,看清社会的本质。然后!我们就可以养生了!我们就可以在这个社会中、在这个复杂地社会关系中,游刃有余。

我们也可以来这样解读,庖丁解的不是牛,而是社会、社会关系。

庖丁说:我是一个道家,喜欢研究事物规律,我对这个社会非常了解,这个社会就是人与人的组合,就这么简单。谁说这个社会复杂了?人际关系复杂了?我才不相信呢!

不过?我最初接触社会的时候,我也觉得这个社会很复杂、人际关系更复杂。三年后,我就再也不这样认为了。因为!我把这个社会分解了,分解成一块一块地。在我的眼里,它是人与人的组合,一个个家庭的组合,一个个社会团体、组织的结合,一个个企业机构的组合,一个个国家的组合,等等组合。个人、家庭、社会团体、组织、企业、国家等等,组合起来,形成了这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