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道家的生死观(四)(1 / 2)

 庄子《齐物论》中的“齐生死”、生死论,其实也是在讲道。

什么是道?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段来理解。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讲道的转化,从这个物转化成那个物,从那个物再转化为另外一个物。其实!就是在讲道。

其实!是在讲宇宙世界的来源。

其实!是在讲人类的来源!

其实!是在讲世间万物的来源。

学习道家哲学,如果没有理解什么是道,那么!你就无法理解道家。你的一切解读,都是云里雾里。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一段也是讲道的。

这一段的意思是:

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秋毫的末端是秋毫的结束新事物的开始,按照道的变化理论,也许?那个新生事物比泰山更大呢?所以说!泰山比秋毫的末端要小。

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夭折的孩子是他做人的结束但也是他变化成新生事物的开始。按照道的变化理论,也许?那个新生事物比彭祖的寿命更长呢?彭祖的寿命在他面前只是一个夭折的孩子。所以说!彭祖不是最长寿的。

按照道的理论来讲,我们都是来源于道。所以说: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我们都是道的儿女,道的一部分,都是道,不分彼此!

从以上这一段来看,庄子的齐物论、齐生死论,是在告诉我们:要跳出站在人的角度、高度上看待人生,要站在道的角度、高度来看待人生、看待生死。

如果单纯地站在人的角度、高度上看待人生、生死,我们就会固执、执着于人的层次、高度。我们就会贪生怕死,我就会迷恋生而害怕死。

如果我们单纯地站在人的角度、高度上看待人生,我们不是只顾自己就是只顾自己的家人、亲人以及子孙后代,而忽悠他人。

我们如果只顾自己、自己的家人、亲人、家族以及子孙后代,就必须影响到他人的生存。影响到他人的生存他人必然会起来反抗,他人站出来反抗必然造成社会的混乱。

如果我们跳出人的圈子,站在天地一体或者站在道的高度上来看待人生,我们会不会看破人生呢?

不要跟道家说儒家或者墨家,也不要说这个主义和那个主义,以及这个国家的律法和那个国家的律法更适应人类。道家认为!你没有跳出人的圈子,没有站在更高地高度和境界来看待人生、人类,你都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你都是庸医。

在人生哲学、人类哲学没有解决人类的来源、人为什么而活、活着是为了什么之前,一切思想、主义、宗教等等都只是人类走向正常、健康生活的路上,人类对这方面的思考、尝试,都只是生存的一种方法而已。

说得更直白一些,都不过是寻找一种能够让自己生存下去,生存得更好的方法而已!都只是一种尝试而已!

我们只有跳出人的圈子,站在更多地角度上来反思人生、看待人生,我们可能才有顿悟。

如果我们认为人生只是为了活着,只是为了完成这一次生命的过程,我们还会执迷于追求那些对生存没有意思的事和执念吗?

说完生,庄子开始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