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画个王八(1 / 2)

 秋去冬来,冬尽春回,这一晃就是半年之久。</p>

这半年中吴国上下都在紧张的备战之中,粮草、军饷、兵器由各处调往姑苏,以备日后不时之需要。</p>

这一日,姬凌云与朝中大臣共商军政大事。</p>

突然,远处蹄声大作,紧接着传来管繇求见的消息。</p>

姬凌云听之大喜,管繇在半以 前受命建设邗沟以事,以解决吴国粮道危机,此刻回来必有佳音。</p>

“臣管繇拜见大王。” 管繇得到传召走进了议事大厅。</p>

半年不见,管繇消瘦了许多一脸的风尘与疲惫,姬凌云叹道:“见管大夫这一脸的风霜,寡人心中 不安,这半年辛苦大夫了,时日有余不如先休息几日,在向寡人报告不迟。”</p>

虽是客套之话,但听在管繇耳中却备感舒畅,连道:“劳大王挂心,微臣身体并无异样。微臣此来是向大王报告邗沟以在六日正式完成,我吴国的船只可以经长江下游直达淮河下游,然后在 转道入颖水,直接可达卫国的陶地。”</p>

“太好了!” 姬凌云高兴的 大叫着,堂下诸臣也笑逐颜开,纷纷庆贺,其中以伍子胥笑的最为高兴。</p>

因为,他是天下为数不多的战略家之一,目光长远,天下人少有出其左右者。他以及姬凌云都清楚,决定性的决战不在魏地,也不在吴地而是在卫地。</p>

只因三晋与吴国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三晋所想第一事不是打败吴国,因为这不符合实际,吴国强大绝非轻易可破,况且赵毋恤应该知道姬凌云用兵的厉害,所以竟可能的减少两国之间的差距是赵毋恤当前第一要事。</p>

姬凌云以兵分三路之法,化被动为主动,使得三晋立于危险之地,迫使他们不得不冒然与吴国决战。</p>

赵毋恤的 进攻路线有两条:一是过高唐邑渡黄河直逼齐地临淄;一是进入卫国,以卫国为踏板退可依傍黄河,进可入齐地、中原,使之达到攻守两全的战略目的。</p>

三晋势不如吴国,不敢轻易冒进,失去地利之便,必然会先占领卫国,攻入卫地,以达到其战略目的。</p>

吴国自然不 允许这种事情发生,所以这战虽未开打,但类似姬凌云、伍子胥这般拥有超凡远见的人物早已知道决战的地点。</p>

这邗沟能够将粮草物质直接运送道战场,这等大好事,怎能不令姬凌云、伍子胥开怀大喜。</p>

姬凌云甚至放言道:“有此邗沟,吴国后勤无忧矣。”在 水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打劫的了吴国的粮食。</p>

会议结束后,姬凌云单独留了下来,脑中想的不慎战场而是在半年前他儿子姬武的一番话。</p>

要 那么多土地有什么用,别人若不服你 终究要反的,不如踏踏实实扩张收心,征服土地容易,但征服人心却是难上之难。</p>

这平常了一番言论,引起了姬凌云莫大的深知。</p>

征服土地,征服人心。</p>

姬凌云曾经说过让太阳照射道的地方都成为吴国的疆域,有水草的土地就有吴国人的 足迹。</p>

说这话的时候,姬凌云有意攻下一个比成吉思汗,比亚历山大等宽广的疆域,受到世人景仰。</p>

但姬武的征服土地容易,征服人心难,却让姬凌云看到了一丝危机。</p>

人的一生时间有限,有很多事情都无法完成。</p>

成吉思汗很强,亚历山大也很厉害,但是他们是一个成功者吗?</p>

显然不是,成吉思汗、亚历山大他们几乎征服了半个地球,但他们始终无法征服人心。人们怕他们,但绝对不敬重他们。他们一死,偌大的帝国顿时瓦解。</p>

亚历山大的王朝看似强大,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蒙古的王朝也因铁木真的死而四分五裂,内乱频频。在战场上他们确实是胜利者,但对于后世来说却未必是一个胜利者。</p>

</p>

在历史中的胜利者是李世民,是刘邦,是汉武帝,他们 征服了人心,开创了中华数千年的文化精髓,汉唐盛世。</p>

到底是以马踏天下,征服所有土地为目标,还是以收服人心,缓缓扩张疆域为目标呢?姬凌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取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