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21章:读书人苏轼(2 / 2)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哎哟,这首词读起来好伤感有没有?简直就是跟弟弟的诀别词。可是你要知道,苏轼当时一边撸着袖子剥荔枝,一边给弟弟写词,或许就没那么伤感了。

头一天写下如此伤感的词,吃了一晚上荔枝以后,第二天精神倍儿棒,立刻又写下了如此高兴的诗: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啥意思?惠州这地方好啊,一年四季就跟春天一样,而且啥水果都有。尤其是荔枝这玩意儿,每天都在吃,压根停不下来啊!

光吃水果哪成啊?不得搞点肉食来填填肚子嘛!要不这大肚子可就要保不住了!因此苏轼这回想要吃点羊肉。

不过不好意思,宋朝的羊肉价格很贵,苏轼是真的舍不得买啊!因此他每次路过人家杀羊的摊子时,就跟屠夫把没人要的羊脊骨要回来,因为这上面还有点儿肉渣,就问你条件辛苦不辛苦?

可是苏轼却感到很高兴,因为他又开始自己的美味发明了。他先将羊脊骨放在水里煮透了,再淋上一点烧酒,放点盐后继续用火烘烤。等到羊脊骨微焦以后,就可以弄来吃了。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挣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者热流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抉剔,得株两于肯肇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鳌。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危,所食色,没齿而不得古,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与子由弟十首》之七

看着就流口水,不过回头一想,苏轼这日子够心酸了。但是人家苏轼不觉得心酸,他还特地写信给弟弟苏辙介绍了羊蝎子的做法。并且调侃苏辙:

你这臭小子,官越做越大,是不肯吃到羊骨头了,所以你压根就不懂这美味的滋味哦!吃羊蝎子谁都高兴,唯独不高兴的就是身旁的狗,因为剔出来的骨肉上,连个肉渣都不剩了,你说他们能高兴嘛!

第三次贬谪,到了儋州,苏轼成了吃烤生蚝的老爷子。

62岁的苏轼,饱受贬谪之苦,却依旧能够苦中作乐,写出一堆感人的诗词。奸臣们一看,哟嗬?你小日子过得不错嘛!于是乎苏轼就被贬谪到了素有天涯海角之称的儋州。

这回苏轼算是感受到了什么叫生命的尽头,因为他似乎彻底绝望了,他不再渴望能够回到中原地区,他觉得自己或许就会埋葬于此。

但是你以为苏轼就会很伤感吗?不好意思,如果伤感了,那还是苏轼吗?他到了儋州以后,特地写了这么一首诗:

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通俱存亡。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与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与作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海南虽然和中原气候完全不同,可苏轼来了以后,还真的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爱上了这里的生活,只要生活上注意一点,就不会死在这里,反而会觉得这里是天堂。

所以苏轼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以后,慨叹写到: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居然把自己当成了海南人,这可真有意思。别以为到了这里他就忘了找吃的,这里的吃的虽然不多,但是也是很有特色的。

苏轼没事儿就喜欢到海边玩,结果他发现了海滩上有很多类似石头一样的东西。苏轼拾掇拾掇就捡了一点回去,结果在家里倒腾出了烤生蚝。

这玩意儿吃着别提多带劲儿了,因此苏轼还特地写信给小儿子苏过,告诉他烤生蚝这东西非常好吃,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因为这东西是免费的,大家都来捡的话,那以后就没得吃了!

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使士大夫而乐南徙,则忌公者不令公此行矣。或谓东坡此言,以贤君子望人。---《东坡海南食耗》

都被贬谪到了天涯海角,苏轼还没忘记自己的童趣,可见苏轼的内心是多么的纯净豁达。这样的人或许不适合做官,却的确没有白白来世间走一遭。

其实苏轼被贬谪以后,内心也是很惶恐伤心的。但是他知道一个道理,伤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与其伤心,倒不如想办法让自己开心起来。

很显然写下如此有趣幽默的诗词,就是苏轼让自己开心起来的一个重要途径。我觉得这种方式其实很好,既能够改善心态,又能够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