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乐土(1 / 2)

 听萧管家说的玄乎,晏殊忍不住噗嗤一笑,挥挥手就命萧管家先打开一坛尝尝。

晏殊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因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赏识,一直是天子近臣,人称“富贵相公”。他这人除了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更自负这一生喝遍了人间美酒,什么样的美酒没有见识过。至于如何饮酒,那更是其中的行家里手,哪里用得着萧管家继续呱噪。刚打开一坛子酒,顿时一股酒香扑面而来,闻到味道,晏殊就已经喜不自胜了。

这玉米酒的气味独特,芬芳扑鼻,闻之欲醉,晏殊迫不及待凑近坛子,再看酒色,只见那里面的酒水清澈透明,竟然没有丝毫的杂色,光凭这两样,晏殊就已经断定这的确是酒中极品。闻到酒香,那边看马车的人也围拢了过来。晏殊不停地催促:“快快!先弄一杯让老夫尝尝。”

见到晏殊这副馋涎欲滴的模样,萧管家微微一笑,从仆役手上接过早就准备好的酒提子,伸进酒坛舀了一勺,倒进一只白玉瓷杯里,然后双手捧给晏殊说道:“请晏学士品鉴!”

晏殊迫不及待的接过杯子,仰头一口喝干……晏殊的那张老脸瞬间就憋得如同蟹壳一般,过了良久才缓过气来,勉强按下翻腾的酒意。半晌才挤出一句话:“好……好烈的酒!”

那边王曾、任中正等人也一人干了一杯。情形和晏殊差不多,同样是憋得满脸通红,半晌都说不出话来,只觉得一口下肚,胃里面像是火烧一般难受,这么大冷的天,身上竟然出了白毛汗。

待众人重新回到大厅入席,王曾这才捋须笑着对萧管家说道:“萧管家,寒冬腊月还让你跑一趟,辛苦你了!这些贺礼老夫很喜欢,不过下次就不用这样破费了。回去告诉伯原,过了年离下次科举就只剩三年了,让他不要过于关注商贾之事,一切还是以学业为重,明白吗?”

“小人记住了!回去一定向公子转达王相的教诲,”萧管家恭声答应,双手捧着一副卷轴,对王曾说道,“王相,家主还写了首浣溪沙为老师贺寿,命小人特意带来……”

王曾还未开口,晏殊却急吼吼说道:“伯原的字么?快打开看看。”萧管家看向王曾,见他满脸是笑的点点头。于是拆开包裹的红绸,慢慢将卷轴展开。依然是大家熟悉的字体,只不过施平现在的书法,更显得笔力遒劲。

晏殊见了这笔字,不禁感慨道:“王相,你这个学生了不得啊!这才过去几个月,伯原的功力见涨,更胜一筹了啊!”

“嗯,的确有进步!”任中正也点头附和,又指着卷轴湾道,“不知诸位注意到没有?伯原这幅字较之先前那种刚劲雄伟的风格少了一些,代之以起的是一种安祥肃穆,倒似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萧管家难道你家郎君正在悟道么?”

萧管家忙道:“这倒没有注意,不过我家小郎君每天练习吐纳之术,也不知算不算在悟道?”

“哈哈”,任中正调侃王曾,“伯原学的东西有点杂啊!医术、书法、琴艺、农事,还有酿酒。对了,老夫听说他还懂手搏术。王相,也不知道你这位弟子将来究竟是位儒家,还是位杂家,以后有你头痛的时候。”众人哄堂大笑。

王曾苦笑着摇摇头,这个弟子他一天都没教过,还真不知道施太医教了些什么给他。晏殊正吟诵卷轴上的小词:“象服华年两鬓青,喜逢生日是嘉平。何妨开宴雪初晴,酒劝十分金凿落。舞催三叠玉娉婷,满堂欢笑祝椿龄。”晏殊吟诵完毕,一本正经的对王曾说,“王相,伯原的这首词写得很不错!呵呵,恭喜王相,庆之兄还少说了一样,你这弟子还是位骚人啊!”

任中正闻言噗嗤一笑,一口酒水都喷了出来。众人哄笑着纷纷向王曾敬酒,气氛更加热烈。宾主继续下面的酒宴,孰料喝过玉米酒后,前面喝的美酒再次喝到嘴里,却感觉像白开水一样没滋没味。王曾刚才很有面子,此时的兴致更加高了。

他干脆让人搬来几坛子玉米酒,接下来就喝这种新酒了。有了前车之鉴,众人一边谈天说地,一边小口,小口的轻酌着杯中的酒,不知不觉的竟然全部醉去。萧管家从王曾府上出来后,又马不停蹄来到津水门外的码头上,简三郎正指挥力夫从轮船上不停地往码头上卸货。

萧管家对简三郎交待几句后,又带着刚卸下的三辆马车和玉米酒,急匆匆赶往张祇侯家里。今个晚上还要去拜访八王府的赵管家,时间有点赶,可不能耽误了小郎君交待的正事。施平正在把仙云山庄打造成一个生产基地。可不论是新的粮种,还是布匹以及以后的工业品,将来都需要一个完善的网络来销售它们。

开办车行、推广马车只是第一步。施平像一只勤快的蜘蛛,以马车和轮船作为交通工具,以码头和车行为网点在宋朝各地布局,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商业网络。也许某一天,仙云山庄会变成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在此之前,施平最需要做的就是培养自己的人脉。

——————

经历一场倒春寒,河南大地上的天气又开始转好,转眼到了天圣四年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拂面的东风已是温暖怡人。除开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龙抬头在大宋,尤其是北方中原地区也算是个重要的节日。

到了这一天,人们会一大早儿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提一箩白灰,从门外蜿蜿蜒蜒一条线儿撒到厨房里,接着又绕着水缸,一边撒灰一边唱着“引龙回,引龙回呀引龙回”的歌谣:盖因这时候已过了雨水节,人们盼雨了。龙不行来雨不施,引龙回为的是引回一场春雨来。做过了引龙回的仪式,喜欢吃饼的就搬出黍面枣糕,掺和着摊成薄薄的煎饼,名日龙鳞饼;喜欢吃面的,都去食铺里买回用隐绘龙形彩纸包扎的大兴县的油挂面,谓之龙须面。

在大宋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二月二这一天,无论是官家还是百姓人家,女红一律停止,怕的是飞针引线不小心扎伤了龙眼睛。也就是这一天,各家严严实实捂在深窖中避寒的各色花木,也都打开窖口放些子暖风进去催其复苏。总之,一到这一天,大宋各地百姓从心里头就感到久违的春天已是跨进了门槛儿。

湍河两岸,仙云山庄的原野蒿草丛中,到处可以看到淫性十足的狗们在酣畅淋漓地。顶着漂亮的大红冠子的公鸡,也常常一抖翅儿跳到树上,伸着脖子高瞻远瞩,为的是能找到“意中人”,忽然,它飞身而下,以娴熟的身技逮着一只小母鸡旁若无人的撒野。这一幅幅自然的“春宫图”,使辽阔的荒原陡然间充满盎然的生气。春天来了!冰碴子碎了,土坷垃潮润了,绊根草的根部泛起星星嫩绿,水畔的垂杨,也爆出了翠翠的豆粒大的嫩芽儿……

仙云山庄所有的作坊已经停工,简老根将庄户分成几个生产队,开始分配任务。修水渠的修水渠,翻地的翻地,育种的育种,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大伙儿既分工又协作,非常默契的开始了新一年的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