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日已灼灼。
宜春殿内燃了清凉的香,高大宽阔的殿内倒是有一丝凉爽,然此时立在堂下的几人却并无轻松之意,睿晟帝一双锐眼一一扫过几人面庞,看似面无表情,实则心中百虑。
沉默良久,他终于缓缓开口,嗓音低沉厚重:“看样子,你们的事情都查得差不多了。”
兄弟几人齐齐道:“儿臣不敢有违圣命!”
“好——”睿晟帝站起身,从手边的折子里随便抽出一道来,边看边缓缓走下台阶,蓦地他眼神一顿,停下脚步看向苏夜澜道:“怎么?澜儿认为我朝科考有待修整?”
苏夜澜上前一步,道:“回禀父皇,儿臣愚见,我朝官吏选拔历来有三种,一是门荫入仕,二是杂色入流,三便是科举。怎奈科举最难,且三年一考,许多人因此错过或者放弃科举,难免会动心思寻其旁门左道,行贿之事不断,为此朝中官风不正,人心不清,儿臣以为长此下去,怕是于我天朝大有不利。”
“嗯……”睿晟帝微微点头,问道:“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苏夜澜道:“儿臣以为,门荫入仕选拔须得定下严格制度规矩,只有达到所需资格方可以此方式入仕为官,若不能达成者,该严令禁止,并严查冒充、替代亲属者,一经查得,定不轻饶。杂色入流者考核之时更应该上下监督,避免徇私者滥用职权之说。只有加大了这两者的难度,让众人知晓其中利害,才能定其心,让他们能够安心准备科考。”
睿晟帝思索了片刻,道:“说的倒是有几分道理,我朝制度沿用数百年,虽中有修改,但终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事便交由你去处理,朕且看你的想法能否奏效。”
苏夜澜垂首道了声“儿臣遵旨”,说罢便退回。
兄弟几人齐齐看了他一眼,面露赞色,再抬头却见睿晟帝已经重新抽出一本折子,细细看来好大一会儿,而后轻轻点头道:“嗯……我朝疆域渐大,兵将已然越显不足,尤其是能带兵上阵杀敌之将才是越来越少。如今百姓生活富庶,安居乐业,何人又愿意冒生命之险前往战场御敌?如今我朝中可用大将,除了冉嵘和祈卯,确实再无他人。而兵将中又有不少依靠关系而上、却无实才之人,若让这些人带兵杀敌,只怕是不但无用,更是添乱。”
苏夜涣上前一步道:“所以儿臣以为武将之选迫在眉睫,如今边疆动乱,各国各族虎视眈眈,突厥更是屡次来犯,如今虽已退兵,可是阿史那祈云已死,阿史那琅华继位,琅峫和琅轩皆非善类,待他们形式稳固之后,势必会再次来犯,我朝不可坐等敌人来袭而不做任何准备。常言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良将乃是两军交战中最为重要之人,没有良将即便将士有万千也于事无补。近几年军中之所以多了不少无真才实学之将,与兵部中负责选任之人脱不了干系,儿臣已将查得的贪污受贿、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之人悉数列在折子里,眼下该选任新的人选,继而大举选拔一批将领之才。”
听后,睿晟帝不言,微微凝眉似乎在思索些什么,良久,他回过身道:“可是你有没有想过,突然这般大量选兵,会给百姓以及周边各国带来多大的危机感?他们会怎么认为,你想过没有?万一引发动乱,又该当如何?”
“这……”苏夜涣一时心急,倒是没想到这一点。
殿内一时无声,苏夜涣看了身侧的苏夜涵一眼,苏夜涵嘴角微微一动,上前道:“回禀父皇,儿臣有一想法。”
睿晟帝道:“说来。”
苏夜涵道:“良将之选本就不能只看武力,那样便只是有勇无谋之猛将,若欲得良将,则更应该能文能武,熟知兵法,既是如此,大可文试、武试齐齐用上。命各地官员按规矩选出合适人选送往京中,而后朝中派出两名名文武双全的武将前往把关,武功合格者就考他计谋,文才合格者就考他武功,如此一来,一来可以选出朝中所需之将,二来也可免去了百姓的担忧与猜测。”
睿晟帝一路听来,这会儿不由得面露一丝笑意,“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既然选任武将乃是兵部之事,那此事便交由涣儿去做吧。”
苏夜涣道:“而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