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必先吞吴(1 / 2)

 “孙仲谋这一刀简直让孤兴奋难眠啊!”</p>

曹丕捧着郭嘉发布的讨吴檄文一脸激动,仰天狂笑之中恨不得手舞足蹈起来。</p>

孙权奇袭南郡,逼得甘宁落荒而逃,曹魏襄樊的危机烟消云散,同时,把郭嘉的怒火吸引走,现在,郭嘉与孙权之间将要爆发一场生死存亡之战。</p>

太平军实际出兵二十万,号称百万势要扫平长江以南!</p>

一年之内,先有曹操号水军八十万东征孙吴,紧接着又迎来了郭嘉号水陆两军百万金戈东指,孙权,准备好了吗?</p>

当马超在关中造反,张辽十万大军自身难保之际,曹魏在司隶的压力锐减,南方战场又转入郭孙两家的决战,曹丕上位后,真正的感受到了如释重负的解脱。</p>

“仲达,你说,孤是趁机打进关中,还是坐等郭嘉与孙权决战落幕去收利?”</p>

曹丕往主位上一座,兴奋不已地望着一旁的司马懿。</p>

但司马懿却垂首一片漠然之色,他在想着心事。</p>

刘备袭取徐州不算出人意料,但终究是个小患,没有三五年,难成气候,徐州刚刚经历过陈登的募兵,短时之内很难给刘备提供更多的兵源,刘备想要站稳脚跟,便需要时间经营巩固他在徐州的势力。</p>

让司马懿心神不宁的是他猜不透郭嘉的意图。</p>

和孙权翻脸,这是一个正常反应!</p>

可是郭嘉倾尽益州兵力要去覆灭江东,就未免太冒险了。</p>

关中马超不灭,难道郭嘉不提防马超南下吗?或许马超没有实力南下,可郭嘉在与孙权的战争中失利,马超就有了时间发展坐大,到时候郭嘉丢掉的也许不光是关中这么简单。</p>

稳妥起见,司马懿料想他如果是郭嘉,应先与张辽取得联系,两面夹击马超,平定关中,确保北方不会有变故后再将矛头对准江东,但这会给孙权在荆州站住脚跟发展起来的时间。</p>

打马超还是打孙权,都有弊端,打马超是稳,打孙权则险,郭嘉偏偏选择冒险。</p>

或许这也符合他一贯险中求胜的行事风格。</p>

“仲达,仲达......”</p>

曹丕见司马懿出神,于是连续唤他几声,司马懿回过神来,听曹丕再问一遍后,凝思片刻摇头道:“魏王如今还是静观其变吧。郭孙之战,变数太大,不宜轻举妄动。张辽之所以没有反攻长安,就是担心他前脚离开函谷关,我军随后踏入关中,他与马超一战不论胜负,得利的都是我方。因此,强攻关中我军必然要付出代价,这又是马超喜闻乐见的,暂且按兵不动吧。”</p>

现在的局面非常胶着,曹魏不论是面对关中,还是面对江南,都是一个三方博弈的局,三者博弈,各方都希望看到另外两家产生纷争自家收利,因此会形成微妙的平衡。</p>

关中夹在中间形势不利的是张辽,曹魏不主动去与张辽开战,张辽在后方不定的情况下也不敢踏出函谷关。</p>

南方则已然是郭嘉与孙权生死不休的局面,那曹魏还是不要参合的好。</p>

其中变数,非人谋能料准。</p>

倘若孙权挡不住郭嘉,到时候又投降或撤回江东,那郭嘉的二十万兵马极有可能北攻樊城,等等之类不利的局面可能会发生,曹魏不应主动参与,而是静观其变方为上策。</p>

听了司马懿的话,曹丕冷静下来,深以为然。</p>

正在此时,有侍卫入堂呈递一份军情给曹丕。</p>

曹丕打开一看,又是一阵大笑不止。</p>

司马懿从曹丕手上接过那份情报低头一看,露出几分轻蔑的笑意。</p>

这是太平军东征的军队情报,其中记述了太平军此次出征的将帅。</p>

主帅,郭嘉长子郭烨!统军大将中,司马懿没有看到一个意料中的名字。</p>

魏延,谁听过?</p>

萧仁,久闻大名,却从未有过野战统军的经历,他的威名是追随郭嘉的忠诚,而不在沙场战功。</p>

至于张任,邓芝等等将领,那都是年轻新锐将领,名气有限,不值一提。</p>

许褚,典韦,高顺,张燕等等这些身经百战战功赫赫的大将,郭嘉一个都没有派出!</p>

“郭奉孝啊郭奉孝,孤该怎么说你呢?自寻死路,自寻死路!”</p>

曹丕今天得到的惊喜实在是太多了。</p>

司马懿长出一口气,拱手对曹丕道:“郭嘉担忧武将居功自傲,有了甘宁的前车之鉴,他已然对军中威名赫赫的将领产生猜忌,因此他此战派出的都是他最信任的人,郭烨,他的长子,萧仁,他的忠犬。孙权应有一战之力。”</p>

这对江东来说,绝对是一个鼓舞士气的消息,假如郭嘉派出所有军中大将,恐怕江东又要面临一次投降与否的争论,而面对由郭烨统帅的二十万大军,一方面江东军不会对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递上降书,一方面也是太平军战力大减不足为惧的因素。</p>

曹丕眼中似乎看到了自取灭亡的郭嘉,其他暂且不管,只要郭嘉和孙权能打起来,那就是最美妙的事情。</p>

</p>

打定主意隔岸观火,曹丕没有了外部威胁,开始瞄准内部,徐州的刘备不足为惧,而他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巩固统治,最好,能够彻底将曹家的大旗名正言顺竖起来。</p>

王爵,虽则能有一个国中国,也能开府,但毕竟头上还有一个天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