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西施酒楼(1 / 2)

夺唐 逍遥散人2020 0 字 2021-09-04

 送别李光义小石头几人就搬进了刘达君的新家,四合院有个很诗意的名字“溦雨”,平时没事儿也不能闲着呀,刘达君除了偶尔和窦乂商讨饭店细节外几人就投入到火热的新酒楼的装修工作中。

这一年农历十一月,大雪节气刚过,空中有少许的细碎的雪花飘落,东市巨贾王家的酒楼“元宝酒肆”开张了,自己的酒楼说装修也不是什么大工程,就是在一楼添加灶台伙房,桌椅凳子市场上都是现成的,目前进入粉刷阶段也帮不上什么忙,就和几个闲人站在不远处瞧热闹。

临近中午时分,街道两旁挂满灯笼,门前铺着红色的地毯。“元宝酒楼”前站着一老一少穿着华丽丝绸长衫的两个大胖子,边上的看客议论纷纷,老的胖子就是王元宝,二十来岁的胖子是王元宝的三儿子王士伦,王元宝的身家比窦乂还厚实,二人行事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异,窦乂不显山露水行事低调,王元宝就像他的体格一样喜欢张扬显摆。

门前还有成堆的“爆竿”也就是爆竹,那时候没有火药制作的爆竹,人们为了图热闹增加喜庆气氛就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声。南昌诗人来鹄的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随着一声一声爆竿的炸响,一辆辆小轿和马车接踵而至,达官贵簇和长安的大商人云集一堂,相互间想见多失散多年的亲人般亲热的拥抱打招呼,其中不泛穿紫色官服的正三品以上的当朝大员,由于对商业的轻视,两市新开时是不允许正五品以上的官员涉足的,还禁止夜市。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禁令显得不合时宜,玄宗时已形同虚设了。东西两市的营业场所照常开门,俗称“鬼市”,生意火的很呢。

窦乂同为长安巨商也在应邀之列,同行是冤家商战归商战,面子上还是客客气气不能失了礼节,又是一阵急促的“爆竿”响,一辆四匹马的马车停在了门口,门前台阶上所有还没进店的人都下来躬身迎接。

这是谁?不会是唐玄宗来了吧,刘达君正心里犯嘀咕,马车上的人已经下来了。

“贺监光临,酒肆蓬荜生辉”王元宝亲热的拉住下来的老头。

“季真别来无恙,最近可有新作拿来以飨”,“贺学士很久未见了啊,闻说兄台新近娶了小妾,为何不带来同席呀”……

贺知章,这老头就是贺知章,刘达君睁大了眼睛,老头紫袍黑帽带花翎,唐朝人的审美观念是女人丰腴为美,男人以蓄须腆肚子为时尚,女人丰满点还行,可男人各个将军肚就不对了,来王元宝酒楼的男人大多数体重都超标,老贺有一米七出头,看脸不胖,就是肚子大,史料上说老贺告老还乡回老家,某一天忽然精神恍惚就这么去了。不用说,看眼前的样子就是三高的患者,死于中风了。

中唐诗人里,当时在长安城里论起名气唯贺知章最大,窦乂也为王元宝酒肆开张能请到贺知章来而暗暗含恨,老贺“文辞俊秀,名扬上京”,官场上评价也高,社会名气太大了,这无疑是最好的广告。老贺做过太子侍读、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退休回乡时作为一国之君又是学生家长的唐玄宗,面对这个历经四朝的元老,几番挽留不逮。老先生学问高脾气倔,皇帝拿他也没办法只得朱笔一批,同意。又问他,还有什么要求,贺知章说:我想当一名道士自由自在的生活,将旧宅作为道观便可,名曰千秋观,只乞鉴湖一角方圆数里为放生池。玄宗再次御批:同意。

临走时一场隆重盛大的送别仪式在唐玄宗的亲自主持下进行。王公诸臣,太子百官,咸集而来,为贺知章举行欢送的宴会。席上,唐玄宗亲做诗文赠别,一句“群僚怅别深”,引来多少欷歔感叹。可以想见老贺当时在长安的地位之高。

贺知章对恭维的人群似乎不感兴趣,站在阶前两边的张望,不多时从北面的路中驶来几匹银鞍白马,马上那中年人身躯高大魁伟身后跟着的几个年轻人也都仪表不俗神采奕奕,人有点拥挤那领头的男子下马牵行,一袭月白色的长衫腰佩翡翠香囊,沿路酒肆的胡姬有不少人貌似认识他,都走下来摸一把抱一下打招呼,几个大胆的还亲吻那人的脸颊。

走进了看的更清晰,这人国字脸三十来岁,鼻梁高挺两道浓眉如剑三缕长髯,下巴处的一缕几达胸口,眼神中有一种淡然傲然一切的味道,神采飞扬,令人一见倾心,老贺见到那人急忙走下来一把挽住,王元宝酒肆的那些美貌的胡姬都是久经此道的老手,哪里还不知道这二位就是今天的重头戏。

笑语盈盈的将这二位和几个年轻簇拥着往店里走,少掌柜王士伦跟在人群后面,“哈哈哈哈,五陵少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马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正进入酒肆前堂的人群中传来豪爽的笑声和脱口而出的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