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山寨扫盲运动(1 / 2)

夺唐 逍遥散人2020 0 字 2021-09-04

 竹林里的两座竹楼是一室一厅的设计,外大里小的里外间,一座由王昕带小石头和小猴子居住,另一座刘大军带小蛋儿居住,大伙对王昕带二个半大的小子没啥意见,对刘大军带着五六岁的小蛋儿独居很是不解,老妇人一直以为痴儿想媳妇添儿子缕缕说要把和小铃铛的婚事给办了,搞得小铃铛羞红了脸都往人后躲,而在没人注意的时候用那双俏丽的大眼睛偷偷的大量她的“傻根哥”。汗,很汗。关于小蛋儿那是刘大军心里永恒的痛还不能对人言,小铃铛虽然俏丽但是年纪也太小了,萝莉有三好:清新、可爱、易推倒。可刘大军的心态是成年男人,更不是萝莉控,现在的处境也不允许谈婚论嫁。安禄山已经做了平卢节度使,谁知道这厮会不会提前造反呢,历史的车轮也会出现偏差的,因为历史是人自己书写的,就像自己来到大唐一样,意外会有的。保命的最佳途径无非是培植势力,不能让对手轻易的给宰了,要让敌人在动手前作出评估,不敢轻取妄动才是上策。要及早的为“安史之乱”做点儿什么。

在大家来参观竹楼的时候,对王昕那个客厅里一排排长条桌子和凳子提出各种猜测纷纷提问是做啥子用的。

除出山的猎户兄弟外人差不多都齐了,刘大军给大家说出了自己的安排:“今天大家都在,我简单的说两句,王大哥的那座楼外间是用于孩子们上课识字用的,山寨里面大大小小有二十多个孩子了,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不可能终老山林迟早要走出大山有自己的生活天地,识字有百利而无一害,为文可争取科考一图功名,为武者如不识字最多就是力能拔山终究是一武夫,冲锋陷阵的蛮汉而已,永远也不能做领军一方的帅才,古今名将无不是通晓兵书战策之人;就是做一个普通人也离不开识文断字,像出山的猎户崔大哥他们只知道皮毛山货的价格,对于外部的价格涨落市场行情一无所知,被人耍了还在傻乎乎的点钱,所以过几日就由王大哥教孩子们识字,上午下午都要上课,吃饭各自回家解决,教学期间闲人勿近,农事忙孩子们自会休假做活,望各位谅解”。

李光弼虽说的契丹人,从小不看书专爱弓马骑射的,但随军后兵书确是看了不少,对刘大军的话深以为然,白孝德这些皇室中人更是知道文化的重要性,皇室弟子打小就有专门的老师教授,还找一些神童才子的伴读,治理一个国家无论大小没有文化可不行。

一番通俗易通的话使众人恍然大悟,几位为人父母者心里是暗自的高兴,谁希望自己的孩子终老山林,望子成龙是中国做父母的第一心愿,王昕激动的满脸通红,像憋足劲儿的发条一样,盖房子时自己竟被安排和妇孺一道搓麻绳,缕缕感叹身子骨单薄帮不上忙做了无用的废柴,这下子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还做了这许多孩子们的先生,可是没有书啊,山里到如今还没看到一本书。

想到这开口就问道:“小郎,做先生行,可是《孝经》、《论语》四书六经都没有怎生上课啊”。

《孝经》和《论语》是唐朝孩童启蒙教育的必读之物,这是统治者忽悠人的,说隋炀帝杨光杀父弑兄**母罪恶滔滔,其实杀戮最重的恰恰是李唐家族,太宗的玄武门之变生杀兄弟,武则天即位前除自己生的中宗李哲(又名李显)和睿宗李旦外,其余李唐宗室嫡系在世的全部被诛杀,从神龙元年正月到先天二年七月,不过八年时间大唐的宫廷酒发生了其次政变,换了四个皇帝。

玄宗本人就是在频繁的政变和长期的动荡中长大,宫廷的险恶和**使得李唐家族在朝上和民间臭名昭著,不过没人敢说而已,玄宗表面上故作姿态和各亲王搞好关系,暗地对诸王限制的极其严格,不给诸王任何权利,严禁诸王于朝官往来,防止他们形成私人的**势力,如有发现则对朝官严重处理而不处理诸王,不是不处理那是杀鸡给猴看警告你,你小子别动,再动试试。

提倡《孝经》不过遮人耳目,《论语》就厉害了,受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的吹捧,因为儒家的思想不过是“仁”、“德”二字演化的一些社会道德规范,要人们遵守“天、地、君、亲、师”的社会基本准则,去掉胡扯淡的天与地,不就是他皇上是老大了吗?

“关于书籍的问题我们私下谈,有办法解决的”刘大军可不想让孩子们变成愚忠的书呆子。公元八世纪是中国历史上诗歌最鼎盛时期,也是文化最灿烂的时期,纵观那些才华横溢诗作流传千古的才子们生活其实很郁闷,以文而达者不过贺知章、王维、高适寥寥几人,以文取仕很难很难。

唐朝科举每年一次在秋冬之际,各州府所贡的举子陆续的集中到京都,于两京国子监的学生会和总人数在千人以上,在尚书省报道后由户部对其进行考核,依据是各州府和国子监的“文解”,也就是介绍信,说明考生的籍贯、身份、学习情况。“家状”则是自己填写的个人履历表,最主要的是三代名讳。唐代很重视门第出身,出身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前途。

搞完这繁琐的一切后,考试一般在春二月,考场在尚书省的礼部贡院按号头坐在长廊下,由于考试时间长考生们还要带上照明取暖和生活用品,时值冬季考生们手提肩背狼狈可想而知,考试分明经和进士,明经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连过三场才是小登科。

相比进士考试就要难得多了,进士及第**前途明显,当时的士人都以能通过进士科考终极目标。也要考三场即:帖经、杂文、策文。以诗赋为首场,举子们的文采在首场就决定命运,这也是唐朝诗赋兴盛的根本原因,还有第二场第三场。进士及第是“登龙门”,十几年内就可以在中央机构担任要职,吃上旱涝保收的皇家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