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均田法(1 / 2)

 在刘备入主徐州之后第三年,兵精粮足的刘备,主动攻打曹操。</p>

大战一年有余,两败俱伤。</p>

刘备军回转,修养一年之后,再度讨伐曹操。</p>

终于,第二战。</p>

曹操兵败陈留,死于乱军之中。</p>

曹操(喵)死了。</p>

枭雄曹操就此殒命。</p>

曹操没了,三国还能叫三国吗。</p>

李孟羲感慨无比。</p>

刘备毕竟是仁义之人,曹操身死,刘备善待曹操亲眷,并不为难。</p>

此时,汉献帝经历董卓,郭汜,曹操等人之手,见刘玄德态度恭谨,献帝痛哭流涕。</p>

天下似乎,快要安定了。</p>

北方,袁绍势大,可袁绍在刘备曹操两军血战之时,尚不敢出兵搅局,待曹操败亡,袁绍更无胆魄起兵。</p>

刘备保着献帝,还于旧都。</p>

天下似乎归于太平。</p>

但李孟羲如今心忧两事,一个是,瘟疫,杀死汉末八成人口的伤寒疫,一个是,汉末动(喵)乱的最根本问题,依然没得到解决。</p>

土地兼并问题,正好,趁天下动(喵)乱,天下动(喵)乱之际,是百姓生无活路之际,也是豪强根基不稳之际。</p>

李孟羲便和刘备建议,颁布均田法,从新理清人口,然后,按人口均分田地。</p>

若土地问题不解决,势必动(喵)乱会在不久之后,卷土重来。</p>

汉献帝刚回到长安,对救他出虎口的刘备感恩戴德。</p>

汉帝还都之后,颁布的第一条政令,便是均田法。</p>

土地为古代经济的核心,要进行土地改革,势必困难重重。</p>

困难在于,地方守旧势力盘根错节,政令不下乡。</p>

要彻底实行均田法,非是一纸空文所能成的。</p>

李孟羲前思后想,既然,土地改革,阻力是地方上的豪强旺族,那便把地方的豪强连根拔除。</p>

拔除的方法不是杀人,杀人就太简单粗暴了。</p>

李孟羲所用为泥沙俱下之法。</p>

什么叫泥沙俱下,豪强多为豪族,不是人多势众吗,那便把甲乙丙丁四地之民,全部打乱,使一地豪强,拆分几十上百个零散个体,然后往别处塞。</p>

如此,豪族被拆的七零八落,把均田制改革的阻力,降到了最低。</p>

田制改革,势必困难重重,需要用武力保障。</p>

拆分豪族,放在后世,大致是反垄断法的复刻。</p>

当一个家族强盛到一定程度之后,渐渐的就会把控住土地,经济,仕途等各个方面,然后,就会产生兼并。</p>

固然,消灭了豪族,古代政体如果不变,就会继续产生新的豪族。</p>

那无所谓了,当下把豪族打个稀巴烂,至少能换来五十年太平。</p>

欲行之均田制,李孟羲细想,历史上有成法可依。</p>

均田制,想来好像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p>

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p>

北魏至唐朝的均田制,依然避免不了土地兼并问题。</p>

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故至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p>

</p>

至于均田制实施的起始范围,一说始终仅实施于北中国,一说隋统一后实施于全国。</p>

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p>

均田制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同时,西魏权臣宇文泰,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创立了府兵制,一直沿用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起用募兵制,停用兵府鱼符,之后名存实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