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巨鹿(1 / 2)

 约四分之三个白天,也就是,下午半午之时。</p>

天上的雪花更大了,加班加点的,民夫们把麻绳编好了。</p>

编成的麻绳,鸡蛋粗,是由两根线扭成的绳股,麻绳盘成一盘,得用车拉着才能装的下。</p>

关于吊桥木板的固定方法,李孟羲记录过了,绑法也记录了下来。</p>

因为,在渡口处,民夫们用麻绳绑木板的时候,李孟羲直接抱着一匹丝绸过来,丝绸展开之后,吊桥如何绑成的,拿给民夫们一看,一目了然。</p>

最后,吊桥用一根接着一根木板给绑成了,派两个水性好的士卒,先喝了点酒,然后麻绳绑到腰上,在腊月,河水刺骨的时节,两个精通水性的士卒往河里一跃,扑通一声跳进了河水之中。</p>

然后,两个士卒像游鱼一样,快速游到了对岸。</p>

到了对岸的士卒爬上了岸,把背着的工具卸了下来,转身就去砍木头,片刻之后,一人扛了一根木桩子。</p>

吊桥的两根延伸出来的绳索,各绑在一根木桩上。</p>

士卒再拿锤子,对着木桩狠狠地往下砸,木桩牢牢地钉在了地上。</p>

简陋的吊桥稳当了。</p>

不知吊桥承重能力如何,只能让战兵先过去,而且,得一批一批的过,一批五个人,五个人到了那头,再走下一批。</p>

从战兵过桥时,吊桥的状态来看,稳稳当当,承受能力还能再承受更多的人。</p>

于是,再加人。</p>

加到十个。</p>

再加,到二十个。</p>

当到了二十人之后,对岸,负责看护木桩的士卒已经得拉着吊桥,防止吊桥把木桩拉歪,滑下去。</p>

</p>

“也不知,吊桥能否经得住的车马。”关羽在这岸,看着通行的士卒,自言自语。</p>

二十个成年人,假设,一个人重一百斤。</p>

一百斤,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很轻很瘦了。</p>

但要知道,古代物资匮乏,百姓大多营养不良。</p>

一百斤至一百二十斤,相当多的成年人都大致是这个体重。</p>

李孟羲默算了一下,二十个成年人,体重加起来,大致两千斤。</p>

一头牛,千斤左右。</p>

也就是说,搭的这个吊桥,就能承受的住两头牛的重量而已。</p>

军中牲口大多是拉车来用的。</p>

车上一般,也多有重物。</p>

一车重物,加一头千斤重的牛,吊桥肯定承受不住。</p>

所以,满车过桥,很危险,一个牲口,一个空车,再加一个赶牲口的车夫,这才可以。</p>

谁说学数学日常用不了呢,这不就用上了,数学最重要的是培养理性思维,关羽还在纠结吊桥能不能经得住车马,李孟羲已经算了一通。</p>

李孟羲提议,让车马上的东西,全部卸了再渡河。</p>

这一个命令下达,可把辎重队累的够呛。</p>

车上东西往下卸,繁琐无比。</p>

一直到天黑,才堪堪把东西卸完。</p>

然后,人员先过,空车和牲口,一架一架过。</p>

过完,才是物资转运。</p>

卸下来的粮食,干草,都得靠人背过去。</p>

尤其是木工营,木工营好几车树桩,木桩沉重,一根根抬过去,累的够呛。</p>

渡河过桥,如此麻烦。</p>

万余人的大军,渡完河,已经深夜了。</p>

这还是没有渔敌,要是遇见敌军,要抢在敌军到达之前完成渡河,并且安全通过,还要好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