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草甲(一)(1 / 2)

 腊月初八,即,腊八节这一天,李孟羲终于感到了来自冬日的残酷寒意,开始有风在刮,风刮在身上,顺着衣服往里灌,纵然衣服穿的厚,李孟羲也感觉有点冻。</p>

兄弟两个只好把被子裹在身上,这样,一点都不冷了。</p>

骤降的气温让人感到不安。</p>

好在,游骑商队去买物资的时候,麦秸能买到的很多。</p>

在将近中午的时候,大军停在了半道,因为在大道以东约二里地的地方,有村落,村中麦秸十几堆,跟人家说好了,乡人愿意把麦秸卖了。</p>

麦秸垛那么大,单靠区区几个游骑得运好久,大军停下,就是为了把麦秸之类的拿过来。</p>

义军万把人,再多的麦秸,一个人过去抱一捧也能给抱完了。</p>

民夫们去所遇村落去拿麦秸了,李孟羲和刘备在游骑商队的车驾旁,车上有半车麦秸,李孟羲和刘备两人在讨论,讨论麦秸如何御寒。</p>

刘备很熟悉麦秸,比别人更熟悉,不仅是因为刘备出身底层,更因为,刘备之前是贩履为生,别人看麦秸,不过是柴火,在刘备眼里,麦秸可是工料,如同卖油翁手中的油勺一样摸熟了的。</p>

刘备抓起下巴麦秸拿在手里,nuo了两把,试了试麦秸的质量,看质量如何,堪不堪用。</p>

最好的麦秸,应该是秋里刚收完麦子后,新收的麦秸,此时,麦秸是金黄金黄的,而且新麦秸秸杆韧性十足,用来编鞋或是编草帽,麦秸不仅不容易拉断,编成的草鞋也结实。</p>

新麦秸是最好用的,但是,麦秸要是淋雨多了,被淋到的麦秸就会腐败,变得不再结实。</p>

乡下的麦秸垛都是露天堆着的,被雨淋了,再所难免。</p>

李孟羲因为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过,因此知道麦秸垛的情况,下雨的时候,不管雨多大,也只会淋湿麦秸垛上层的麦秸的,中间的麦秸还是干的。</p>

因此,要是雨天,想要弄点干麦秸升火,去麦秸垛下,直接从中间掏就是,所以时间长了,麦秸垛</p>

都是近似一个蘑菇的形状。</p>

刘备把麦秸看了许久,李孟羲也装模作样的麦秸拿在手里看了又看,一旁,弟弟手里也抓着几根麦秸,当成小鞭子,挥来挥去。</p>

“孟羲,这麦秸,你觉如何?”刘备问到。</p>

“用麦秸御寒,总觉单薄了一点。”李孟羲皱眉,“把麦秸塞衣裳里,扛冻吗?”</p>

“嗯。”刘备情绪不高,嗯了一下。</p>

本着探究的精神,李孟羲转念一想,拿了把麦秸往胸口一塞。</p>

在刘备诧异的眼神中,没停两秒,李孟羲就把麦秸又拿了出来。</p>

“扎的慌。而且吧,麦秸随意往衣裳里一塞,不仅不舒服,还乱跑。玄德公,你说,要是把麦秸给编一下,编成件小衣服,往身上一穿,是不是就暖和的多?”</p>

李孟羲突发奇想。</p>

刘备瞪大了眼睛,“此事可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