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花费几何(2 / 2)

嫌背带依然很长,李孟羲再拉背带,背带于是就又缩短了一截。</p>

此时,更多的相关记忆涌现了出来,除了双铁环结构以外,好像还有一种【日】字结构的卡环,即,背带从日字上边那个扣伸进来,然后再从日字下边的口伸出去。</p>

然后,把背带拉到合适的长度之后,直接背书包就行了。</p>

此时,背带会因为书包的重力,和与卡环之间的摩擦力,而被卡的死死的。</p>

李孟羲不停的背带拉拉扯扯,很好玩儿,他玩的不亦乐乎。</p>

一旁,弟弟也想拉着玩,李孟羲不理会弟弟。</p>

关羽刘备走来。</p>

李孟羲转身,炫耀似的,指着腋下的双环扣,“就是此物,可随意调节背带长短,巧妙至极。”</p>

小小的两个木环,能发挥多大作用。</p>

刘备和关羽亲试之后发现,背带当真拉一下就可调整长短,当真灵便异常。</p>

小小两个木环,竟有如此大用,刘备关羽大奇。</p>

更让两人惊奇的事还在后面,随后李孟羲让鲁犁再做了几对木环,再缝在背带上。</p>

一个携行架,有四条独立的背带。两条肩带,两条腰带。</p>

两条肩带都缝上双环扣,腰带也缝上双环扣,于是,携行具连绳子都都不用了。</p>

腰带在腹前穿在木环中一拉,想绑多紧,就能绑多紧。</p>

携行具至此,才趋近于结构与功能的完美。</p>

关羽对李孟羲鼓捣出的携行具满意异常,有了此物,战兵背负行囊省力很多。</p>

“孟羲,此物花费几何?”关羽问。</p>

李孟羲稍想了一下,回到,“树条大篓,民夫编成一个,我需支出粮食一斤;防雨袋一人一日可缝四个,我支付粮食一斤,即,一个防雨袋,单个工价四分之一斤粮食;承载稿席和重物的木架,由做杂活的木匠所做,一日可做木架一副,而做杂活的木匠,一月某需支付粮食十五斤,即,一副木架,价同半斤粮食。</p>

还有背带,柳氏三日织一匹粗麻,布匹宽,一尺,可裁三指宽背带,五条。</p>

每一匹布,某需支付粮食两斤。</p>

预估,一匹麻布,可裁得背带四十条。</p>

一具携行具,需用背带四条。</p>

即,一具携行具,消耗的麻布等值十分之一斤。</p>

故,总计,一副携行具,需耗费粮食,一斤,加四分之一斤,加半斤,加十分之一斤,共计二又二十分之一斤粮食。”</p>

李孟羲跟打算盘一样,噼里啪啦一阵计算,算出了一具携行具,从各部件,从原料开始,到制成成品之后,前后所应支付匠人们的粮食支出有多少。</p>

关羽微微点头,一副携行具,两斤多一点粮食而已。</p>

八百战兵,一人一副,不过两六百斤粮而已。</p>

关羽再问,问八百战兵,一人配备一套携行具,所需时日多久。</p>

这李孟羲一时无法回答出来了。</p>

携行具生产的速度,取决于四个主要部件,即,木架,背篓,防水袋,以及背带的生产速度有多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