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尊长之风(1 / 2)

 七八个人编一伍,虽然人力配比较为合理,但是并不太好管理。</p>

最简单的方法,还是十人一伍。</p>

查着方便,管着也方便。</p>

李孟羲大致数了下,今天一起来宰牲口的屠夫,有二十四人。</p>

义军万余人,屠夫二十四人,这个比例,应该合适,或许偏高了。</p>

为什么李孟羲认为比例是偏高了呢。</p>

因为李孟羲想起了前世,村里两三千人,有一家卖肉的,平日这一家卖肉的隔十来天杀头猪,足以供应全村的肉食,甚至逢年过节,邻村的人都有来买猪肉的。</p>

而且现代人生活水平比较高,每月都买不止一回肉。</p>

而古代普通百姓,可能一年到头吃不上一回肉。</p>

在前世,一家屠户能供应三四千人,在古代,供求的不同,可能一家屠户,能供应四五千人。</p>

也就是说,义军现在万人,按照平均人口比例,屠户也就那么三四个才对,这其中还包括张飞张翼德这个有名屠户。</p>

感觉人数不太对,李孟羲不由挠头。</p>

李孟羲离神机妙算,尚差十万八千里。</p>

太稚嫩了,太想当然了。</p>

古代都是大家庭,一家是屠户,男丁是杀猪的,上至此男丁的老父,同辈的大哥二哥三哥,晚一辈的子侄们,肯定也都会杀猪的手艺。</p>

所以,万人的人数,李孟羲猜测屠户三四个是平均比例,把个,换成户,一万人有三四户专门杀牲口为生的屠户,这个数量就对了。</p>

</p>

三四户,每户五六个左右会屠宰手艺的男丁,加起来,不正好二十人左右。</p>

一头不知是被雨淋死的,还是被雨声吓死的牛,还有一头骡子,被屠夫们屠宰完毕。</p>

装肉的工具是大筐子。宰好的肉块就放在筐子里,放了满满三筐,剔干净肉的牛骨,被屠夫们用斧子斩成一段一段的,装在了另外的筐子里。</p>

之前让民夫们扎营的时候散出去找树枝藤条什么的编筐换粮,这段时间下来,编的大筐这不就派上用场了吗。</p>

要不是军中有足够的筐子,哪能一开始要宰牛,这么快就把筐子收集到了。</p>

八字胡老人用袖子擦着汗,意气风发的主动走了过来,“军师,俺们把牛宰好了?看,俺老汉手艺如何?”</p>

老人很有性格,李孟羲笑着回答,“老人家的手艺,一看就是经验累月练出来的,依我看,这众人之中,属老人家手艺为最!”李孟羲毫不吝啬的赞赏到。</p>

老人听了李孟羲的赞赏,背着手爽朗的哈哈大笑。</p>

见屠夫们也是忙完了,“诸位,忙了一晌了,这样,一人拿点零碎,算是酬劳……噫?肠子为何丢在地上?”李孟羲疑惑,他本意是让屠夫们拿点肠子牛肚儿之类的杂碎,因此才打眼去找杂碎在哪,然后看到了牛肠被屠夫们随意丢在地上,和烂泥混在一起。</p>

牛肠也是能吃的啊,问了屠户老人,老人把头摇的拨浪鼓一样,说肠不能吃,吃了会害病的。</p>

一旁的其他屠户也都说,老辈儿传下来的规矩,肠子不能吃的。</p>

李孟羲很清楚的知道,不管是猪肠羊肠还是牛肠,都是能吃的。</p>

难道古代人不吃的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