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雨夜所想(1 / 2)

 嘈杂的雨声中,李孟羲循着声音听到了老铁和弟弟的声音,老铁招呼着呼喊,“这呢!这呢!”</p>

弟弟也欢快的跟着喊,哥哥回来了,他很开心。</p>

摸到了帐篷处,李孟羲回手把火把交给鲁犁,“鲁犁,你们回吧。”李孟羲交代着身后两人。</p>

鲁犁没说什么,转身离开,往雨中又去了。</p>

连个伞都没有,只好让人抬着木板,防止火把被淋湿,火把是没湿,而鲁犁和另一个木匠可被淋的够呛。</p>

李孟羲抢身入帐,黑暗里,看不清东西,李孟羲一下撞到了一个小人儿。</p>

“哥哥,你碰到俺头了。”弟弟咯咯直笑。</p>

李孟羲拉住弟弟,“里边还能挤人不?让我进去点。”</p>

挤进了帐篷中,人很挤,站着都没下脚的地方了,更罔论躺下睡觉。</p>

想到帐里的人都是如此站着没法睡觉,李孟羲姑且忍了。</p>

听着帐外的哗啦啦的雨声和雨点拍打在帐篷顶的噼啪声,有水从外面流进来,水末过脚趾,脚趾凉冰。</p>

里外都是一片漆黑,只有很远的地方有一丝光亮,那一丢丢光亮,成了漆黑中唯一,李孟羲包括能看见外边情况的所有人,都朝光亮处静静的看着。</p>

那是火把架。</p>

之前关云长提出的方法,晚上营地一圈插上一圈火把,举火为墙,一者,可防备敌军,二者,可稳定军心。</p>

关羽的军策,再加上李孟羲和木匠营的技术力,最终有了现在类似路灯结构的火把柱。</p>

一根不长的,人高的柱子,上边嵌一个挡雨板,挡雨板下,一臂距离的高度,插上火把,这样,火把就不怕被雨淋灭了,而且因为有高度,也不存在火焰反而把挡雨板点燃的情况。</p>

就是这一些简陋不堪的火把柱子,在风雨交加的黑夜,亮光隐隐约约整齐的排了一排,提醒着所有忐忑不安的人们自己是处在营寨之中,不必惊慌。</p>

雨声让人心烦意乱,李孟羲定定</p>

的看着帐外,由雨他想到了很多。</p>

李孟羲感受到了雨水破坏力的强大,后勤薄弱,这一场滂沱大雨,不知有多少人的被子被淋湿了,辎重队的粮食会受潮,木头引火的干柴也会受潮,可以预料到的是,雨水停了之后,得有好长时间升火做饭都是问题了。</p>

古代没有打火机之类的便利点火工具,在汉代,用的是火石和一种被称为艾绒的一种易燃植物来进行引火工作的,然而火石引火的效率并不高,要供应万人大军升火做饭所需,需要保存着火种,做饭的时候直接用火种引火更高效。</p>

义军的火种是保存在陶土火盆中的木炭,需要时时添柴以保证火种不灭,大雨突来,不知负责保管火种的士兵有没有把火盆给挪到雨淋不到地方。</p>

要是火种没了,生火将极为麻烦。</p>

想到此处,李孟羲不由想到,有没有好用的保存火种的方法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