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举火如旗(1 / 2)

 还有,从节省运力的方面考虑,运力珍贵,行军带几篓子土太不划算了。</p>

而粮食反正必须要带,用粮食袋替代泥土,岂不正好。</p>

这是一个解决办法。</p>

李孟羲觉得,火把的耐烧程度还是不行的,隔一段时间,就得换一个火把,守营士卒频繁的更换火把,其实很麻烦的。</p>

是否可以,把更换火把的过程再简化一些呢,李孟羲心想。</p>

思路不由自主的跳转到前世了,李孟羲想起了大火的西安不夜城的不倒翁姑娘,那种不倒翁底座结构,是一个半圆形的很重的水泥半球,然后,水泥半球上装了一根长钢管,人系在钢管上,人不管怎么晃,人和不倒翁的重心都在水泥半球的底下,于是就不会倒了。</p>

李孟羲于是在脑海中脑补了一下,做一个半球形的重物,火把架就插在半球上,需要换火把的时候,轻轻把木杆一推,木杆就轻易被推向一侧,然后,负责更换火把士卒就可以轻松更换。</p>

火把放完,一松手,不倒翁的原理作用之下,木杆自动直起了。</p>

这简直就是半自动的旗杆了,简直太好用了,且非常好玩儿。</p>

如果有一个比较重,且是半形的重物的话,李孟羲就能设计出半自动火把架了。</p>

可是,一个足够重,还是半球的物体,最好还不占运力,李孟羲想不出这种能通用的物体是什么。</p>

而要是为了方便士卒们更换火把,而专门带几个沉重无比的大墩子的话,就太浪费运力了。</p>

半球形的实心的石头墩子,李孟羲想不到能是什么?</p>

投石车的炮弹?</p>

不可能有军队的运力强大到把石头运百十里运到目的地,再用投石车把石头抛进敌城,还不是因地制宜,石头这玩意儿到处都是,找些石弹还不容易。</p>

真要是实在找不到木头,把木桩锯成成短节,把木桩用投石车抛出去,一样能砸死人。</p>

因此综合种种考虑,不倒翁结</p>

构的火把架大概率是不能用于军事中了。</p>

不过,不能用于军事中,不代表不能用于其他地方,比如民用之类的。</p>

多少算的上一簇智慧的火花,李孟羲觉着,等回去后,还是记下来的好。</p>

火架,或者说火旗,是之前商议的旗帜系统的一部分,火旗以显眼的光信号在夜晚发挥作用。</p>

旗帜用于区分各部是其作用之一,更重要的作用是召集士兵。</p>

假设敌军突然趁夜袭营,一片漆黑,四下喊杀声阵阵,一时不知敌军从哪攻击,敌军又有多少人,营中士卒心中惊慌。</p>

此时,一切战阵和策略都没用了,决定袭营成败,和守营成败的因素只剩下一个。</p>

看守营方能不能再把兵力聚集起来,只要能把兵力聚集起来,很快,慌乱就会被抑制,然后,很快就可以展开反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