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诸事相累(1 / 2)

 现在木匠营,就那么不到百人,事却多的一件接一件,小小的木匠营,现下就有研发组两个。</p>

最早的一个木匠组,李孟羲找人去摸索木轴承该怎么做,看能不能让木匠们给设计一种有轴承的车辆。</p>

第二个研发组是为关羽部制作携行具而集结在一起的,其中技术人员包括一名善长编篓的老人,一名擅长缝制的妇人,还有木匠营的副官鲁犁这三人。</p>

小小的轴承比想象中的难,现在一点进度都没有。</p>

但研发组携行具的开发工作,完成的非常好。</p>

首先是木匠们从一开始的简单的L型木背架,变成了z形,并且最后定形的时候,背架变得很轻巧,卡在肩膀上的接触点做的有弧度,且做的又扁又宽以降低对肩膀的压力。</p>

最终定型的木架弧度自然,背着很舒服。</p>

而携行具构成的另一个部件,用于放被子和杂物的大篓子。</p>

一开始,编筐老人很实在,把篓子编的很密实,很沉。可太沉的话,就不适合作为携行具来用了。</p>

于是在李孟羲的建议下,老人用了其他编法,像是编篱笆那样,用十字编法,编的很稀疏。</p>

再编成的篓子,重量少了三分之二。用于携行具中,减轻了三四斤的负重。</p>

携行具第三个部分,是防雨的袋子,这部分由绣娘柳氏完成的,柳氏缝的第一个袋子,太小,缝的第个二袋子,发现样式有些不对,袋子口在上边,纵然可以把口绑起,然后把袋子口掖起来,防止雨水流入,可袋子虽然扎的很紧,依然会有雨水顺着缝流进去。</p>

所以,需要继续改进。</p>

改进之后,新版的防雨袋多缝了一个布块,在袋子扎紧之后,布块掀起来,然后盖在上面,再把布块上缝一个环形的布扣,系在袋子侧面,于是防雨袋就被盖的紧紧的了,渗不进去了。</p>

到这里,看似很完美了,然而还有小问题,袋子的缝痕如果是在上边,雨水淋到,有可能雨水会顺着缝痕渗到里边。</p>

所以,缝制袋子的时候,缝痕尽可能的放到下面。</p>

至次,改进了数版之后,防雨袋各种细节方面趋于完善。</p>

携行具的木架,装被子的篓子,以及防雨袋,还包括背带,这些部件全都改进了好几版。</p>

总之,携行具研发人员的工作做的很完美,普普通通的匠人们,做出了让李孟羲想上几个月也做不出的优秀携行具来。</p>

最终版携行具的构造确定下来之后,小组处于待拆分的状态。</p>

现在,李孟羲想到了去做烧陶的窑炉,具体技术环节李孟羲不清楚,还得靠专业人员,还得抽调专门的人员组建第三个研发小组。</p>

区区不到百人的技术队伍,就包含了三支研发力量,论重视技术,没有人能超过李孟羲了。</p>

“哥哥,头掉了。”弟弟带着哭腔的声音,打断了李孟羲的沉思。</p>

卧槽!什么头掉了,谁头掉了,李孟羲疑惑。</p>

转头一看,是泥塑骡子的头掉了。</p>

骡子不仅头掉了,而且还被摔扁了,黄泥捏的骡子上还沾了灰土和草根。</p>

一看明白咋回事了,弟弟不小心把泥人掉到地上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