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败军之将是否堪用(1 / 2)

 李孟羲沉思很久,直到执法军士押着犯事的车夫回来,李孟羲也未从沉思中回过神来。</p>

</p>

见李孟羲眉头紧皱,怕打扰了李孟羲思考,刘备朝亲兵摆了摆手,示意亲兵把人压下去。</p>

李孟羲一皱眉,事情就绝不简单。</p>

篝火旁刘备耐心等着,只有篝火中的木头时不时被烧的噼啪轻响。</p>

好长时间之后,见李孟羲眉头舒展,“孟羲,在想何事?”刘备出声相问。</p>

“我在想,若他日独领一军,手下将领败阵丧师,我是该让此人再领兵杀回将功补过的好,还是从此不用此人?</p>

思来想去,拿不定主意,不知玄德公可能指教?”李孟羲抬头问到。</p>

李孟羲这一问,问的问题很深,刘备皱眉沉思,一时也难以作答。</p>

由今日车夫这件事,和李孟羲想到前世的诸多案例,学到了不能给恶人再次犯错的机会这一条宝贵的经验。</p>

思维再一扩展,李孟羲就联想到最近正在研究和学习的兵法,既然不能给恶人再次犯错的机会,那么让败军之将再次领兵将功补过,是否恰当呢?</p>

有强敌在前,今领兵拒敌是死,逃亡也是死,举大事亦死。既然都是死,说不定把自家主帅砍了投敌,说不定能有条活路,甚至能加官进爵。</p>

在这种条件下,败军之将会如何选呢?是拒敌送死,是丢下军队逃亡,还是临阵倒戈呢?</p>

人心本恶,先把把所有人恶人来考量,想到人心最恶能做出的事,并能加以防备,然后可将因错判了人性而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少。</p>

李孟羲还想到,打了败仗,还能拼命想报仇的将领和士兵,这个时代是很少的。</p>

除了刘关张三人这种特殊身份的将领,一人身死另一人愿豁出性命去报仇的情况,绝大多数情况下,无论将领还是普通士卒,都无这般心气。</p>

第一,汉末是诸侯混战,非是国战,没有宋明只时与外族作战上下同仇敌忾的军心。</p>

第二,封建</p>

王朝,甚少有军队能有比肩现代化国家军队的军魂。</p>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可以为了营救兄弟部队,可抛头颅洒热血,至生死于不顾。</p>

而封建王朝是什么情况,两支军队的关系,靠将领个人的私交,将领关系好,就拼死相救。将领关系不好,就见死不救,甚至坑友军去填旋,甚至溃逃的时候,嫌友军人死的少,没能多拖住敌军一会儿。</p>

兵非好战,普通士卒只要脑子正常,都是想能少打仗就少打仗。普通士兵如此,这个时代绝大数普通将领也都没有什么一雪前耻报仇雪恨的心劲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