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八章 盂兰节缘由(1 / 2)

 在香港、东南亚一带,农历七月十五就是盂兰节,相传阴间地府的鬼门关大开,无数鬼魂涌到阳间流连,可谓“阴气冲天”。

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源头,应与我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

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

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

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

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与道教相抗衡,佛教确定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

佛教提倡慈悲为善,古印度雨季的三个月里,佛教仪规禁止僧尼外出,说是外出容易伤害草木虫蚁,要求僧尼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期称为安居期。

佛教传到我国以后,根据我国的季节变化,规定安居期为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后来又依据经书产生了“目犍连救母”的佛教传说故事。大意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受罪,惨不忍睹。

使尽一切办法相救,均告失败,只好求助于佛祖。

释迦牟尼解释说,其母生前罪业颇大,非一人之力可救,告诉目犍连要在七月十五日,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好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借助众僧之力,才可使其母亲解脱苦难。

目犍连遵嘱照办,果然凑效。

这种佛教活动,被称为盂兰盆会。

盂兰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意为倒悬,形容亡人之苦。

盆是汉语,指盛放供品的器皿。

盂兰盆即指这样的佛教活动,可以解脱先亡人的倒悬之苦。

我国佛教借助儒家传统的“孝亲”礼俗,将七月十五日演化成了宏扬佛法的“孝亲节”。

不仅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也受到了官方民间的普遍欢迎,因而对七月十五日的民俗活动影响也最大。

七月十五日祭奠亡人,最隆重的要数放河灯了。

民家习惯用木板加五色纸,做成各色彩灯,中点蜡烛。

有的人家还要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

商行等单位,则习惯做一只五彩水底纸船,称为大法船。

传说可将一切亡灵,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

船上要做一人持禅杖,象征目犍连。

也有的做成观世音菩萨。

入夜,将纸船与纸灯置放河中,让其顺水漂流。

人们依据灯的漂浮状况,来判断亡魂是否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