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事闹大了(1 / 2)

 孙卫国说完,魏守民也倒起了自己的苦水。

魏守民说:“孙老板,你说的情况我能理解,可我进的是石灰,根本没法跟陈国伟进的水泥比啊!水泥是粉状物,白天用污染太大,所以只能是夜间运输,夜间施工,这就完全避开了质量监督部门的检测。我也知道,实际施工的土垫方只是计划方量的三分之一,而陈国伟进的水泥数量,是按计划的方量比例落实的。也就是说,实际施工中水泥的掺加量,是正常比例的三倍。这样计算的话,水泥中兑进去百分之七十甚至更多的粉煤灰,土垫方的质量也不会出问题。百分之七十啊!孙老板,你算算,陈国伟一吨水泥得赚多少差价啊!”

孙卫国梗着脖子喊:“你老跟人家陈国伟比什么?再说了,我看你这石灰里面也没少掺石粉啊!”

魏守民苦笑着说:“偷吃嘴瞒不住老灶爷,孙老板,咱有啥说啥,这石灰里面,的确是掺了一点石粉,可能掺进去多少呢?顶天了,也不会超过百分之二十。”

孙卫国不解:“你为什么就不能往里面多掺点?”

魏守民解释了不能多掺的原因。

石灰不比水泥,水泥是成品,拉到工地上就能使用。魏守民拉来的石灰是半成品,正规的名称,叫生石灰。生石灰必须转化成熟石灰,才能在工程中使用。其实这个转化过程也非常简单,就是在生石灰上喷洒一点水,生石灰与水结合,就由块状的生石灰变成粉面状的熟石灰了。

这个过程虽然简单,但在喷洒水的过程中,会伴随有很大的热量产生,所以在这个过程完成之后,必须将石灰放置三天以上,等石灰里面的热量基本散失之后,才能投入到工程当中使用。

这样以来,问题就出来了,石灰转化成粉面状的状态之后,里面掺的石粉就全部显露出来了,如果石粉掺量少的话,还可以用粉面状的石灰给遮掩住,超过一定的量,遮掩起来就困难了。一旦被质量监督部门的人员发现这里面的猫腻,那就坏菜了。

魏守民解释完这些,又进一步说道:“石灰的价格本来就定的很低,如果实打实的去供应,那就没有一点利润了。可要是往里面掺点石粉,方方面面的就都得打点打点,拢共就那么点差价,这一圈打点下来,基本上就不剩什么了。”

孙卫国不耐烦地说:“你也别叨逼叨叨逼叨的唠叨个没完了,你的意思我已经听明白了,不就是说僧多粥少,到我这儿连一碗稀饭都没的喝,是这个意思吧?”

魏守民红着脸说:“我确实是很为难。”

孙卫国翻了翻眼,说道:“那我就不为难你了,可是你也别为难我,以后你拉来的石灰,质量要是合格呢,我就凑合着用了,要是不合格呢,你愿意堆着就堆着,要是因为没有合格的石灰用而影响了我的正常施工,我也不找你,我会直接找公路管理局讨个说法的。”

······

史汀溪的电话刚刚挂断,费雨的电话又打了进来,在两个人交谈的过程中,刘岩了解到了王子清投资彭华县的真正原因。

其实王子清并非是一时心血来潮才向彭华县投资的,他之所以投资彭华县,笼统一点讲,是因为企业发展的需要。

最近一段时间,丽华集团下属的薯制品公司生意越来越红火,王子清早就动了扩大生产规模的心思。丽华集团的下属企业,基本上都在平原省的省会,当初把薯制品加工企业放在省城,很大的成分也是出于丽华集团的整体优势考虑的。但他忽略了一点,就是薯制品企业的后续发展问题。薯制品企业要想得到较大的发展,就必须有足够大的厂区用地和原材料生产用地。按照省城现在的生态环境,根本找不到可以利用的土地,即便是能够在省城的周边地区找到,价格昂贵的也非常离谱。

王子清要发展薯制品深加工,仅原材料基地这一项,至少要占用五千亩以上的土地。

在这样的环境下,王子清就动了将薯制品加工企业向外转移的心思。没有与刘岩见面之前,王子清已经悄悄到彭华县进行了实地考察。

经过考察,王子清觉得在彭华县发展薯制品加工企业,至少有两大优势,优势之一,就是彭华县的用地价格非常便宜。与省城的土地价格相比,彭华县的土地价格几乎跟白给的差不多。这对一个需要大量使用土地的企业来说,是非常合适的。

优势之二,就是彭华县的生态环境,彭华县是全国著名的花卉生产基地,同时又是著名的全国卫生模范城市,在这里发展薯制品深加工,正好契合了王子清着重宣传的绿色食品、生态食品、健康食品的企业发展理念。

王子清之所以迟迟没有行动,是因为他也有着和刘岩见过的投资商们同样的担心,彭华县毕竟是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如果单枪匹马地闯进去,一旦市场效应起不来,那后果可是相当严重的。

另外,他心里还有一点商人的算计,他主动去彭华县跟人家谈投资,跟人家找上门了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