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巨大落差(1 / 2)

 刘岩仔细审阅着卷宗,认真梳理着这件案子的细枝末节,越来越觉得,这个看上去非常简单的受贿案里面,很有可能隐藏着巨大的玄机。

赵书庭状告温博章,说他拿自己手中的权力要挟胡建辉,让胡建辉给他一百万,否则胡建辉刚刚买下来的中州市天然气公司就别想正常地经营下去。

赵书庭还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那就是那天晚上去温博章家里的时候给温博章现场录的音。

关于赵书庭的说辞,刘岩心中有好多的疑问。首先是赵书庭承担的这个角色,这本身就有问题。即便是如赵书庭说的那样,胡建辉是在胁迫之下才给温博章送礼的。既然是送礼,而且是这么大一笔,胡建辉就不可能毫无顾忌,比较正常的心态,应该是非常害怕别人知道这件事情。

既然是这样,胡建辉应该怎么做呢?相对正常的做法,是胡建辉本人亲自去完成这个事情。即便是他自己不愿意或者不方便去,最起码也会找一个自己最信任的手下去完成这件事情。可为什么偏偏找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赵书庭呢?

让赵书庭去给温博章送礼,唯一的理由就是赵书庭是温博章的表哥。而这个理由,很容易让人产生的联想就是,温博章不肯收授这个贿赂,所以胡建辉才找了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人来完成这件事情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又与温博章胁迫胡建辉这种说法完全相悖。

这是刘岩对这件事情的第一个疑问,究竟是怎么回事,刘岩还不得而知。

刘岩心里的第二个疑问,就是赵书庭在这次送礼当中的表现。赵书庭是头天晚上把钱送给温博章的,第二天早上就到市纪委把自己的表弟给告了。这种情况,根本就不符合一个正常送礼者的心态。赵书庭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刘岩认真分析了一下,觉得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就是赵书庭见财起意,他想让温博章分给他一笔羹,而温博章却没有答应,赵书庭一怒之下,就把温博章告了。

第二种可能就是,送礼这件事本身原本就是一个阴谋。事先,胡建辉已经和赵书庭预谋好的,要利用赵书庭与温博章之间的亲戚身份,来制造一个温博章受贿的事实出来,从而诬陷温博章。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胡建辉利用赵书庭去送这个礼就很好解释了,温博章有关这个问题的叙述也顺理成章——赵书庭拎着一个密码箱到了温博章家里,谎称密码箱里面放着自己借来的十万块钱。然后又以天太晚不安全为理由把密码箱暂时寄放在温博章家里。因为温博章和赵书庭是实实在在的亲戚,对赵书庭的这个举动,温博章应该不会有什么防备。

更能证明这种推断的是赵书庭提供的那个现场录音。如果事先没有准备,就不可能会有那一段现场录音。至于那段录音是怎么来的,刘岩心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假设。他也在不断地提醒自己,千万不能有任何预定的前提,以免使案子因为自己先入为主的逻辑思维而最终导致结果与事实真相之间的严重偏离。

刘岩迫使自己暂时抛开录音的困扰,继续按照原来的思路进行着清晰的逻辑分析——赵书庭把放在温博章的密码箱,作为其受贿的铁证,第二天一大早就把温博章告到了市纪委。如果温博章对赵书庭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的防范之心,一旦市纪委介入进来,到温博章家提取证据,到时候温博章即便浑身是嘴恐怕也说不清楚。

幸亏温博章的老婆及时发现了密码箱的重量有问题,从而使他们产生了怀疑。温博章尽管心里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把密码箱交给了市纪委。从而使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摆脱了完全被动的局面。

尽管如此,目前温博章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赵书庭的举报,比温博章的主动退款整整提前了一个小时,这个时间差,完全可以理解为温博章是在听到了自己被举报的风声之后而不得不采取的补救措施,并不能让他彻底摆脱受贿的基本事实。

这样想着,刘岩突然间豁然开朗,他一下子弄懂了,赵书庭为什么要把密码箱里的一百万说成是十万了。赵书庭的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整个计划当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一道最后的防火墙。即便温博章洞察到了赵书庭和胡建辉的用心,即便温博章在赵书庭之前向市纪委交代了问题,他仍然有说不清楚的地方,那就是密码箱里钱的真实数量。

在密码箱没有办法打开之前,温博章是不可能知道钱的实际数额的。赵书庭释放这个烟幕,应该有一定的预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