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老话重提(1 / 2)

 王明君都快郁闷死了。

这次一厂发生的立窑喷火事故,应该是整治刘岩的大好机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一个人上蹿下跳的,把自己累的跟孙子似的。结果呢,却得到了那样一个结论。虽然在自己的争取下,调查组在报告里添加了对刘岩和杨德义进行行政处分的建议,但这个建议,至今也没有得到市委组织部和市纪委的任何回应。按照那些官老爷们行事的一贯风格,王明君心里清楚,这个所谓的行政处分也就停留在建议的层面上了,最终也是不声不响的不了了之。

最让他气愤的是郑华强,为了保护他,王明君可是费尽了心机,到最后,却落了他一通责骂。唉!何苦呢!

想起来这些事,王明君心里就堵的慌,总觉得自己吃了莫大的亏,他必须从另外的渠道把它找补回来。

从什么地方找补呢,王明君仔细想了想,现在最让他揪心的事情,就是关于二厂配料用煤的问题派生出来的职务腐败调查。这个案子一直在市工业局纪检组悬着,专案组也没有撤销。

有一厂喷火事故的最终结果作为参照,王明君觉得自己有充分的理由要求市工业局纪检组撤下那个职务腐败的案子。如果陶思聪不给自己面子,就跟他来个小老鼠上灯台。

王明君上午去了市工业局,陶思聪没在,秘书说陶局长到市政府开会去了,一直到下午四点多,王明君才见到了陶思聪。

“陶局长,二厂那个所谓职务腐败的案子,是不是应该撤了?又没凭没据的,老这么悬着算怎么回事啊!”

陶思聪看了看王明君,叹了口气说:“王总,现在撤不撤案还有意义吗?”

王明君虽然不知道陶思聪这样说是什么意思,但他知道陶思聪肯定话里有话,就站在那儿等着。

陶思聪打开公事包,从里面取出一份红头文件,递到了王明君手里:“这是市委市政府刚刚下发的文件,你看看吧。”

王明君接过来,粗略地看了一下文件的排头,这是一份由钧都市市委和钧都市市政府联合下发的文件。再往下看,文件的内容居然是关于水泥厂的。王明君低下头,仔细地阅读着上面的内容。

文件是这样描述的:

鉴于钧都市水泥有限公司生产设备严重落后,同时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曾经酿成了重大的安全事故。钧都市市委和钧都市市政府集体研究决定,并报请平原省和中州市有关部门批准,决定提前关停钧都市水泥有限公司机立窑水泥生产线。

市委市政府决定:从文件下发之日起,钧都市水泥有限公司必须停止一切原材料的购进。三个月之内,必须将现存的原材料彻底消化掉,并做好一切关停水泥生产线的准备工作。三个月的期限一到,将全面关停机立窑水泥生产线。

看到这份文件,王明君完全惊呆了。

市委市政府的这个决定,完全打乱了王明君的计划。他和浙江锦州集团商定的收购方案,是在一年半之后才开始实施的。现在突然要关停水泥生产线,王明君完全措手不及。

王明君没有心情再跟陶思聪拉扯了,他必须马上告知锦州集团,让他们改变收购计划。王明君心里明白,把一年半处理的问题浓缩到三个月,工作难度是相当大的。有不少在暗中进行的磋商,只能摆到明面上谈了。

坐在车上,王明君皱着眉头,逐一地捋着收购水泥厂的思路,既然好多问题都必须摆在明面上去谈,那么谁参与这些谈判,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股份制改革以后,员工持股的比例占了整个股份的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说,现在的水泥厂,基本上算是钧都市水泥有限公司全体员工的。王明君作为公司的董事长,理所当然要代表全部股东参与到收购的谈判中来。

第二个可能参与谈判的人选是杨德义,他是公司的监事会主席,同时还是公司的党委副书记,还深得股东们的信赖,不管是组织指派还是股东表决,除了王明君,杨德义都是不二的谈判人选。

第三个可能参与谈判的人选是刘岩,一直到现在,刘岩都不是公司的股东。可他是市委组织部下派的干部,他可以代表另外百分之二十的国有股份参与到谈判中来。从市委组织部下派到水泥厂的干部一共六个,其他五人都持有个人股份,显然不适合代表国有股份参与谈判。

这样一来,参与到谈判的三个人当中,有两个人都是自己的对头。这样的局面,显然是对自己不利的。弄的不好,王明君的如意算盘就会落空。

所以,在谈判开始之前,必须想办法搬掉这两个障碍。

王明君仔细想了想,觉得来自杨德义这边的麻烦应该不是很大。再过几个月,杨德义就到点退休了。更何况,杨德义现在还在医院里躺着,到时候是死是活还不一定呢,即便是苟延残喘地活着,恐怕也没有精力去管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