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业余工作(2 / 2)

刘子秋心里跟明镜似的,脸上现出为难之色,说道:“这件事有些棘手。樊玉儿现在改名叫樊梨花了,这个名字还是为父帮她取的,意思是叫她忘掉过去和杨家的关系,重新做回她自己。可是名字易改,本性难移。樊梨花性情刚烈,恐怕难以答应文昊纳妾之举。再说了,文昊自己愿不愿意也很难说。”

其实,刘子秋心里明白,这件事根本就是樊梨花自己惹出来的。樊梨花和薛冶儿的关系就像是一对闺蜜,在陇西宫的时候,两个人整天粘在一起,话题很自然就扯到了文昊身上。文昊对樊梨花是好得不能再好,樊梨花的幸福都写在脸上。而薛冶儿自己并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年轻男子,文昊的名字听得多了,自然也就生出了好感。

高秀儿和樊梨花并没有什么接触,顿时耍起了小性子:“我不管,这件事就交给你了。”

刘子秋满脑子的皱纹,叹息道:“行了,我尽量吧。”

……

点点鸳鸯谱只是刘子秋的业余工作,他的重心很快便转到了这片江山上来,一道道政令颁布下去。

各郡的太守、县令的权力受到了很大限制,只管民不管军,就连守城的兵丁他们都无权调动,但在俸禄方面,却提高了一大截,也算勉强安抚住了这些地方官吏失落的心情。不过,地方官的兵权虽然被收回了,但其他方面的权力却有所扩大。各郡太守有权任免本郡和辖下各县的官吏,只要报朝廷备案即可。为了避免这些地方官养成势力,刘子秋又规定了各郡县的主官连任不得超过五年,并且必须异地任职。

全国各地设立官方医馆的事情也有了眉目,所有的坐馆郎中都食朝廷俸禄,每年由太医院派人对他们进行考核,根本考核结果评定等级,决定俸禄的多少。进官方医馆治病的病人,只负担各自的药费,而不需要负担诊金。当然,各地医馆给病人看病的重要依据,就是刘子秋下令翻印的《千金方》,同时,五禽戏也是坐馆郎中的必修课目。大力发展医学是刘子秋在民生方面的一大举措,也是对他当初向孙思邈承诺的兑现。

另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对科举制度的改革。科举制度是杨广首创,但推行的力度并不大。刘子秋来到洛阳之后,立即着手进行科举制度的改革。他毕竟来自后世,可以参考一千多年后的某些做法。在全国各地设立县学、郡学,在洛阳、长安两地各设一座太学院。任命虞世南做了太学士,主管两座太学院和天下科举。同时将科举考试的时间定为每两年一次,分文、武、工、医、农五科进行。当然,每科录取的人数也大大削减了。

第四项举措便是设立新的爵位等级制度。爵位分为公、侯、伯三级,每级又分为三等。爵位可以世袭,但有一条,无论哪一级哪一等的爵位,都只是荣誉称号,并不享受朝廷俸禄。这样一来,也就大大减轻了朝廷负担。对于这项举措,朝廷上反对的声音还是非常强烈的,尤其是一些前朝旧臣。但刘子秋只用了一句话就让他们全部安静了下来:过去所有的封爵全部作废,将由朝廷根据各人的功绩重新评定!

不过,刘子秋的重心始终放在军队建设方面。随着地盘的扩大,他手中的军队也越来越多。为了更方便地进行管理,他把军队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正规军、地方军和私军。

正规军包括五万游牧骑兵、五万汉军骑兵、十万步兵、两万陌刀兵和两万水军,游牧骑兵常年驻扎河西诸郡,其余军队分别驻扎在长安、洛阳两地,便于朝廷集中控制。

地方军的规模根据各地的情况有不同的设置。边郡多一点,内郡少一点。其将领也由兵部统一任免,而且在同一地方连任不得超过五年。这样做,就是为了防止出现地方将领拥兵自重的情况。在这个年代,交通十分不便,万一有将领拥兵造反,如果从长安、洛阳两地调兵镇压,旷日持久不说,所需费用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无论正规军还是地方军,在军纪方面的要求都同样严格,只在训练和装备上有所差别。另一方面,正规军和地方军的士兵都实行募兵制,每年秋收以后由朝廷统一召募,集中训练以后,再分别调往各军服役。这些士兵也不再种地,每个月都可以从朝廷领取到一定的饷银。服役期限从五年到十年不等,服役期满以后,如果不能晋升为军官,便要退役。当然,他们退役以后,朝廷会发放一定数额的补助金,也可以安排他们到家乡的郡衙、县衙中担任胥吏。

新召募的士兵在训练的同时,也会接受一定的文化学习,尤其重要的是向他们灌输一种思想,告诉他们是为谁当兵,是为谁战斗的?他们流血牺牲不是为了皇帝,也不是为了他们的官长,而是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这个国家里的百姓,为了保护他们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说句心里话就成为他们的军歌,每一个新服役的士兵都必须学会。

私军却只存在于西海和漠北,只有拓跋木弥、穆林、咄宓、薛世雄和达曼五个人可以拥有私军。所谓私军,其实也就是这些人部落里的牧民。游牧部落的性质决定了这些牧民都是天生的战士,即使刘子秋不允许他们拥有私兵,他们实际上也已经拥有了私兵。而达曼到目前为止,还不肯听从刘子秋的命令,他的私兵更可以称得上一支正规军队。通过法令的形式允许他们拥有私军,既巩固了他们在各自部落中的地位,也是为了进一步实现刘子秋分而治之的战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