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断粮(1 / 2)

 (因为前一段时间飞扬要结婚,本书刚开了个头就断更了这么长时间,飞扬心里感到万分的抱歉,真是对不起关注过飞扬的各位朋友们~~~

飞扬度完蜜月回来,打开网页发现曾经那为数不多的收藏量并没有因为飞扬这么长时间的断更而减少太多,一瞬间,飞扬那愧疚的心中又立刻被感动、感激充斥的热泪盈眶......

如今飞扬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本书开始正常更新。()飞扬尽量保持着每天最少三千字以上的更新量。有一点朋友们可以放心,假如2012天不塌,地不陷,桑田没有变成沧海,这本书就不会太监!!!

好了,不再絮叨了,更新故事,保证故事情节连贯合理,剧情内容精彩好看才是硬道理~~~~)

~~~~~~~~~~~~~~~~~~~~~~~~~~~~~~~~~~~~~~~~~~~~~~~~~~~~~~~

如今的刘寅在成安县偶然就是一位大英雄,连带着李语都跟着沾了不少光,住在客栈中的他们,不光食宿等费用被店老板一概免除,走在外面更是到处都有跟其打招呼的人。人们的看看刘寅的目光也是尊敬中还透出几分亲热。刘寅两世为人,这突然间就变成了人人交口称赞的名人,一时之间还真有点不习惯,这种突然之间就被人当成偶像的感觉,还真是让刘寅的那点隐隐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地满足!

刘寅想起上辈子自己知道的那些明星、大腕等公众人物,感觉现在的自己就很有这么一点意思。只不过现在的自己更惬意,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那些所谓的狗仔队到处死缠烂打,纠葛不清。平日里一个正处级县长,还有一个副厅级的唐翰林一口一个贤侄的叫的那个亲热。更让刘寅有感觉的是一个营级千总夏璋夏千总跟自己称兄道弟的。

那天夜里刘瞳去大名府求救兵,后来刘寅出城拖延高夫人攻城的时间。却是阴差阳错的把高夫人给劝走了,民乱已平定,饥民的情况慢慢的也算是稳定下来。所以冯县令第二日就派人骑快马追刘瞳,冯县令又亲自另外给大名府府台大人写了一封书信让其带上,信中把现在成安城外饥民的情况向府台大人禀报了后,改求救兵为借粮,用以赈济城外饥民。

因为刘瞳还没有回来,而且现在城外饥民特别多,所以刘寅和李语就在成安县耽误下来。由于这段几天的时间因为要安排城外饥民的一些生计问题,所以刘寅跟成安县的冯县令还有一众乡绅们接触的比较多,刘寅为人谦逊知礼,做起事来更是任劳任怨,凡事亲力亲为。这一来二去的,大家也就对这位甚是年轻有为、谦逊知礼的刘秀才更加亲近了,眼神中对其更是喜欢中增加了几分亲近、亲近中甚至还有几丝热络。尤其是成安县的那个最大的乡绅尤富贵尤大员外对刘寅更是非常的热络,几次想请刘寅到尤府做客,却都被刘寅婉言谢绝了。

这不过几天的功夫,城外的数万饥民就已经快要把成安县内大户乡绅人家的粮食快要吃空了。城外粥棚里熬出来的粥一顿比一顿稀,天也一天比一天的冷了,饥民们的情绪也渐渐的偶尔又出现一些躁动。照此情形下去,大名府的粮食如果再借不回来,恐怕过不了多久成安县城里的百姓也就无粮可食了。

这几天冯县令放下所有的公务,带着唐业铭、刘寅还有尤富贵等人一门心思的处理城外饥民的相关事宜。这尤富贵家当真是豪富,几天的功夫光从尤府里就拉出了粗细粮食上千石,再外加上从数家粮食铺子里筹措出来的不到两千石粗细粮食,这前后加起来尤家一共调出来了将近三千石的粮食,占了送出城外所有粮食的一半还多。

要说这尤富贵也当是真舍得下血本,为了跟冯县令示好,这几日把整个成安县所有尤家名下的粮食铺子剩下的压铺底子的粮食都筹集了出来,跟冯县令、刘寅等人一起送到城外。

通过几天的接触,冯县令还真就对这尤富贵大有改观。原本像冯县令这样读书人出身的官吏是很瞧不起像尤富贵这样的土财主的。十数年寒窗苦读,一朝鱼跃龙门,富贵前程,光宗耀祖。而尤富贵这样靠着祖上传承下来的家业而天生注定富贵显赫。也许在冯县令那轻视的心态里更多的是一丝丝醋意妒忌。可通过这次的民乱的事情,可以说是刘寅和这位尤富贵功劳最甚。尤其是这位成安县的首富尤员外,出粮、出物、出力不遗余力,带动着整个成安县的众乡绅也都积极的出粮、出力。而众乡绅是不是心中乐意也就只有自己心中清楚了......

这日里冯县令领着唐业铭、尤富贵、刘寅等一行人出城来查看放粥棚的情况,如今虽说还不到深秋时节,但是这天气在一早一晚的时候也很有几分寒意了。饥民们个个衣不蔽体,每日里又只靠两碗越来越稀的粥来维持着生命,个个都面黄肌瘦,一张张枯黄的脸上,挂着一双双木然而空洞的眼睛,脑后拖着的辫子杂乱燥黄的犹如一丛丛的稻草般一样,众人的额前早已长出了寸长的头发,乱糟糟的看上去更显得特别的不伦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