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刘氏学堂(1 / 2)

 刘寅给孔氏请过安后说,“母亲,儿子先回去了,一会儿还要去学堂里念书。()”

“早饭就在这里用吧,别来回折腾了。”说着孔氏吩咐自己身边的丫鬟月季出去叫下人们把早饭摆上来。孔氏又把着刘寅的手嘱咐:“去了学堂里别逞强,觉着身子有不舒坦的话就吩咐赵二护你回来。”

“儿子记下了,母亲不用太过挂念,儿子身子已大好了。”

摆上的早饭有白面做的小花卷儿、小包子、葱花小油饼、皮蛋瘦肉加小米熬的粥、还有萝卜缨、羊肚花、小白菜等五六样小菜。看着甚是开胃,早上刘寅因为运动了一番,倒是比平日里多吃了不少饭菜。孔氏的丫鬟月季、杜鹃还有珠儿翠儿在一边服侍孔氏和刘寅母子用过了早饭。刘寅从母亲房里出来往前院行去。

刘府门口,刘寅从府里出来,赵二走上前去,“二少爷,您出来了。小的抱您上车。”赵二是刘府管家赵福的二小子,现在是府里的护院管事,手底下有几下子真功夫,拜过几个有些名气的师傅,早些年据说还在这广平府能排上四大高手之列,在街面上有过一段风光日子。

刘寅看看站在一边拎着自己书箱的赵成,那句让赵成也坐进车来的话没说出来,早上跟珠儿和翠儿的对话让他知道,自己最好还是别太特立独行了,生活在这个世界就得遵守这个世界的规则。要不到最后吃亏的可能还是自己。

赵成是自己出门的贴身小厮,今年十一岁,虽说只比刘寅大了一岁,可因长的个高,刘寅又是飘飘欲倒的身板所以看着倒想是差不少的年龄。赵成是赵二在广平街面上捡回来的孤儿,刚捡回来的时候才三四岁。饿的命就剩下半条。被赵二带到刘府后认了赵二当干爹,赵二给干儿子起了个名字叫赵成。赵二平时闲下来也会教干儿子几下子拳脚功夫,不想这小子却是有几分练武的天赋,什么功夫教给他,练上几遍就能耍的像模像样。

赵二把刘寅抱上车,放好车帘子。赵成背起书箱跟在一边,一行人驾着车往刘家学堂行去。

刘家学堂在广平府也有点名气,是城里大户人家刘家办的家学,学堂里有正房三间,两间打通了是给孩子们上课念书的地方。里面一间是学堂先生的休息之所。平常一个祠堂的刘氏子弟来上学念书是不收钱的。外姓的孩子来念书每月要交二钱银子的学费。一般别的大户人家都有自己的家学私塾。没有家学私塾的人家大多也交不起那每月二钱银子的学费。所以来这里念书的一般都是刘氏祠堂里一个姓氏的孩子。

刘寅到了学堂的时候学生已是到的差不多了,就等先生进来就可以开课了。刘寅往走到自己的座位那走去,不时的有同窗同自己打招呼。“子孚兄病好啦?”“子孚气色看着挺好。”刘寅一边嗯嗯啊啊的回应着,一边暗自好笑,这些氏族小娃娃才几岁的年纪就如此的世故,一个个看着都跟小大人似的学着应酬寒暄。因为自己刘府嫡二公子的身份就让这些小孩儿如此的巴结上心。

学堂里的学生从六七岁到十四五不等,虽大多是一个祠堂的同姓子弟却也分了不少小群体。首先是以刘寅为首的几个家境比较富裕的子弟走得较为亲近。再就是几个功课不好的刘氏子弟,他们几个年纪都比较大,家境也不错,所以还能允许他们天天在学堂里混日子。剩下的学生大都是家境一般的。刘寅的父亲刘政是刘家现在的家主,再加上平时刘寅对待同窗也算友爱,所以自然刘寅在学堂里的威望是很高的,从刘寅进入学堂时候大家对其的客套就能看出一二。

少一时,先生进来了。闹哄哄的学堂一下子安静下来。刘家学堂的先生姓程,有五十多岁,是刘政在本地请来的落第举子,倒也算得上是饱读诗书。然命数不济,考进士考到四十多岁一直是名落孙山。其父亲原也给他留下几分积蓄,可到最后坐吃山空终是难以为继,只能放弃科举出来坐馆教书。程先生生性严肃古板,不苟言笑,平日里总是脸绷得紧紧地,所以学堂的学生们都很是怕他。

程先生开始给大家上课,那时候上学除了学《四书》、《五经》等书外就是研习八股,其余的通通视为杂学,研学过多就会被看作不务正业。所以也教不到太多的新内容,每日里大多的时间都是温习再温习。

刘寅因为有以前的记忆,所以看古代繁体字、读文言文、写毛笔字什么的都不在话下,但是因为也保留了前世的记忆,所以坐在这里还是说不出的别扭,尤其这八股文对于一个有三百多年后思想的人来说研习起来那更是从骨子里的反感、打怵。刘寅这是来到这个世界后第一次坐在这里,可就是怎么都踏实不下来,让一个有二十多岁思想的人跟一群十来岁的小孩子们坐到一起念书,能踏实下来那也就成怪事了。

刘寅一想到自己将来的日子,要跟这些小孩子们一起在这个学堂里每天做这些无聊的八股,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心里不由一阵阵的发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