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生意的门道很复杂(1 / 2)

 棉花从西域传入华夏。土鲁番种植棉花的历史比国内更长。</p>

如今现在在外只听过大明的京布和松江布,何曾听过土鲁番布匹?</p>

究其原因,很复杂。从地区局势、商路多寡、产业链形成等。刨根问底,商业繁荣基础取决于当权者的执政能力。</p>

哪怕商人生意做的再大,也离不来朝廷的扶持。</p>

比如说大明。太祖用政令强令在全国推行棉花种植,乃至于棉布很快取代葛布、麻布等成为大明百姓最主要的衣物用料。要知道在交通不便的时代,新物种自然传播需要花上很长一段时间。南北朝的时候边疆已经有棉花种植,却到大明才推广到各地。大明棉布密实、价格实惠、出货量还大,在国外从未遇到过竞争对手。这离不开纺织工具的改良运用、朱厚照拓宽多条商路。</p>

土鲁番被纳入哈密宣慰司,自然而然被大明列为棉产地之一。当然了,此时已经没必要考虑哪个是因哪个是果。总之,土鲁番坐上朝廷扶持建立北直隶纺织业中心的顺风车。投靠上大明的好处凸显。</p>

有好日子过,谁还会不想不开呢?生活条件好了,极端宗教主义者自然就少。毕竟人性有很多弱点,极少有人把信仰看的比性命还重要。说到底,蒙古四大汗国陆续改信伊教,也是为了生存和统治。</p>

安乐城的情况比王守仁想象中的还要好。</p>

两年前开始,囚牛商行拿着真金白银来此和种植户签订种棉协议。棉花苗还没到地里,已经被预定了出去。种植户只要安心种棉花,遇到土地肥力不足、棉苗虫害等头疼的问题,找囚牛商行便是。优异的条件使者囚牛商行拿下土鲁番八成的棉花。当地人也因为家业在此,没有选择跟随满速儿汗流亡。就算不改信密宗,也不会对异教徒喊打喊杀。</p>

“张领队也要去阿速?”王守仁又遇上了城门口那支来自密云纺织厂的采购队伍。</p>

安乐城一切都好,王守仁留了两天便要动身离开。为了保证王守仁安全,总督府贴出告示,组了一个由十几个小商队组成的大商队共同前往阿速。商队是总督府组织,自然也有总督府派兵护卫。就冲着免费的军队护送,无论是当年商人还是远道而来的大明商人,纷纷踊跃报名。</p>

王守仁怎么也想不到密云纺织厂的人也会冒险去阿速收购棉花。</p>

由于来土鲁番买棉花的商人太多,棉花从每斤十文的收购价涨到十五文,可商人依旧还是收不到。原因就在于囚牛商行和种植户签订的协议。协议只写明最低收购价,市场行情好以市场价为准。卖同样的钱,种植户肯定愿意遵守协议卖给囚牛商行。囚牛商行吞了土鲁番八成以上的棉花,竟然不分点密云纺织厂?</p>

领队的张广抱拳回道:“王公子直接唤我张广便可。如今密云小镇和囚牛商行拆分,各自为政。我们给不出每斤二十文的高价,皮掌柜自然不会卖给我们。”</p>

“可是囚牛商行没了作坊,要棉花有何用?总不会把棉花放到商行里卖吧?自己买棉花织布比买布还贵,做棉被也消耗不了那么多。”王守仁可太好奇了。</p>

因为父亲王华时常要帮太子处理“私事”。忙不过来的王华拉王守仁当免费劳力。王守仁比很多人更了解囚牛商行的运作。囚牛商行之所以卖的货物物美价廉,与它控制整条产业链、从源头控制成本有关。</p>

就拿京布来说。琼州的气候更适宜棉花生产,每亩收成比江南高上三到五成。棉种、农肥以及其他技术支持也出自囚牛商行。另外囚牛商行有自己的车船行,把琼州棉花送往密云加工的运费也不贵。每个环节的成本降下来,哪怕京布卖的便宜利润也不少。</p>

现在拆分作坊,成本不就升上去了吗?</p>

张广一脸无奈:“囚牛商行不卖棉布,改卖棉花。他们的顾客除了散户还有各纺织作坊。只要出得起二十文一斤的价格,囚牛商行能和任何一家纺织作坊做生意。”密云纺织厂如果能接受,也不会派他来采购降低成本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