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龙潭虎穴(1)(1 / 2)

 慈恩寺,中国佛教法相宗的祖庭。长安南郊,始建于隋开皇九年,初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皇太子李治为其母文德皇后追荐冥福而扩建为大慈恩寺。玄奘(《西游记》中的唐僧)西游天竺,取回佛经之后,奉敕由弘福寺移居此寺为上座并主持翻经院,翻译佛经。永徽三年,玄奘奏请于寺内建贮存佛经的大雁塔。大雁塔塔底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约二十丈米,高约两丈米的台基上。塔七层,底层边长约十丈。塔顶高二十八丈。塔身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塔内有楼梯,可以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塔南门两侧的砖龛内,嵌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屡遭兵火,殿宇焚毁,只有大雁塔巍然独存。)呈方形角锥状。塔身为青砖砌成,各层壁面作柱枋、栏额等仿木结构。每层四面都有券砌拱门。这种楼阁式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的杰作。大雁塔底层南门两侧,镶嵌着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两块石碑。一块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块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侧蔓草花纹,图案优美,造型生动。这些都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寺门内,钟、鼓楼东西对峙。钟、鼓是寺院的号令,俗有“晨钟暮鼓”之说。东侧钟楼内悬吊铁钟一口,重三万斤,高一丈多。唐代学子,考中进士后到慈恩塔下题名,谓之“雁塔题名”,后沿袭成习。唐代画家吴道子、王维等曾为慈恩寺作过不少壁画,可惜早已湮没。但在大雁塔下四门洞的石门楣、门框上,却保留着精美的唐代线刻画。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尤为珍贵。大雁塔东南侧,有和尚墓塔群。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殿内有三身佛、菩萨和罗汉泥塑像。是礼佛诵经之所。法堂是讲经说法的地方。堂内有阿弥陀佛铜像。

韩翊踏进大慈恩寺大门时,正是晨曦微露。寺内的大钟悠然响起,钟声传出老远,寺内巨树之上,周围群山之中,惊鸟鹊起,打破了这佛门净地的宁静。

韩翊并非首次来这慈恩寺。他刚来长安之时,便已造访这座久负盛名的佛教祖庭,瞻仰这巍峨耸立的大雁塔,并与寺中高僧住持弘法谈禅讲经。那时他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口若悬河。谈禅之后,弘法连赞后生可畏,长江后浪推前浪。

然而此次重返故地,却是别有一番滋味。章姑娘遭劫,他心乱如麻,胸中积愤,虽知这次凶险万分,也是义无反顾。李琬要和他一同来,他劝阻道:“李兄身负朝廷重责,岂能不顾安危,以个人之小义,以身犯险。若有三长两短,便是对朝廷不忠,对天下苍生不义。况且,这次之事,皆由韩翊鲁莽招致,本给太子和李兄带来麻烦,李兄若要在参与其中。只怕太子危矣。”

李琬见他以大义相责,却也无可奈何。虽是答应不去,心中终究放心不下。要派小玉或刘毅助他,韩翊又婉言拒绝。他知这次赴约,无异于闯龙潭虎**,必是九死一生。刘毅功力较弱,对自己也无多大帮助,带着他反而担心他的安慰,分了自己的心。小玉虽然功夫不错,人又机灵,但毕竟年幼,若有三长两短,自己于心何忍,又如何面对他父亲。

韩翊决心一下,决然独闯龙潭。

慈恩寺大门早已打开,高大寺门犹如张口巨兽,仿佛要毫不留情地把他吞噬下去。奇怪的是,偌大一座寺院,却看不到一人走动,那些僧人居然也踪迹全无。韩翊知道,必是劫匪已将他们囚禁起来了。

韩翊沉稳地走进大门,直朝寺院中心的大雄宝殿而去。

他全身功力凝聚,双手虽是自然下垂,却功聚掌心。侧耳细听,用心灵感应藏在暗处的敌人,以防敌人骤起袭击。

直到来至大雄宝殿之前,寺院之中仍是空无一人,没有任何反应。韩翊在大雄宝殿前站定,静静等候。他知这大殿之内必会有所反应。

果然,过了不到一刻钟,大殿之门“吱呀”一声向两旁打开,内中悠然踱出一人。这人身形高瘦,一身黑衣,面覆青巾,只露两只精芒闪烁的眼睛。正是那夜在青石桥边威胁恫吓自己之人。

这人一出来,韩翊立刻觉得周围寒气笼罩,连那初升的朝阳似乎也没有一丝暖气。虽然意态悠闲,却浑身溢出逼人的杀气,而这无形杀气便足以杀人于无形。韩翊便知此人武功已臻化境,比那龙武将军陈玄礼只在之上,实在是自己平生最大劲敌。

黑衣蒙面人走出大雄宝殿大门,负手而立。眯起眼睛看了韩翊许久,才开口说话:“想不到公子竟然孤身赴约,豪气冲天,实在让老夫佩服。老夫一生从未服过什么人,公子实在是第一人。”

韩翊微微一笑道:“哦,蒙先生看得起在下,实在荣幸之至。敢问先生尊姓大名?”

蒙面人道:“老夫大名,久已不用,从不对人谈起。不过公子乃我敬重之人,不愿欺你。你知老夫乃是青月门主也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