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谈 兵(上)(第四更)(1 / 2)

 “本朝的情况有其特殊之处,后周的实力本就不弱,而辽国虽然兵力强盛,但是中间却隔了一个实力有限的北汉,无法倾其所有而大举南下,所以一直无法对我大宋构成致命的危险。而此时的南方则分裂成诸多小国,实力上与我大宋相去甚远,所以只需派一支偏师即可扫平,那又有何难度可言?何况太祖皇帝‘先南后北’的战略在当时的情况下虽然容易成功,但也为日后受制于北方的劲敌埋下了隐患,个中缘由也正是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天下的第二个关键!”,赵抗从来都是听陆仁他们讲,现在自己有机会教别人,自然是侃侃而谈,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原本有些凌乱琐碎的战略思想得到了梳理,他日后扫平天下的总思路自此也初显端倪。

“吴大人,您有没有想过世上为什么会有战争?”,赵抗很突兀地问道。

“这引发战争的缘由太多了,臣可说不全。”,吴璘毕竟不是战略家,还从未从这样的高度思考过问题。

“我的老师曾教导我说,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经济的体现,所以归根到底,发动战争是为了获利。”,赵抗却不知道,陆仁教他的这话也是盗用别人的名言

“这话不对啊,这似乎也不能概括所有的战争,比如说春秋末期吴楚两国之间的战争,前期是因为两小儿争执,后期是伍子胥借兵报仇,与经济上的利益似乎没多大关系吧!”,吴璘对赵抗的言论只是部分认可。

“如果吴楚之间没有发生战争的利益根源,两小儿的争执最多发展成较大规模的械斗就会终止,而伍子胥则将不得不到其他国家寻找机会。在那个时期,楚国富足而吴国贫困,国力上似乎差距颇大,但也正因为这样,吴国一旦能够打败楚国,他们便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而楚国若兵发吴国,在当时则得不到什么实际的利益,所以吴大人您也应该很奇怪吧,小国吴国不断进攻,而大国楚国则反而消极防御,只要当时两国的经济状况不发生重大改变,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吴国,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结论。因为时间若拖得太长,则局势可能发生对吴国不利的改变,到那时就会出现变数了。但是吴国很幸运,伍子胥和孙武的到来,使吴国取得胜利的时间大大提前。”,赵抗略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但是后来局势发生了变化,楚国随着人口的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这样一来原本毫无价值的吴越地区立刻变成了一块肥肉。楚国的国力毕竟强盛得多,只要有了出兵的动力,很轻易地就征服了吴越地区,使楚国的版图大为扩张。这一切的历史事件是否正如我说的一样呢?”

“殿下说的一点也没错,我们与金人交战,除了骑兵数量不足和朝中文官的掣肘外,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出兵是劳民伤财,而他们则可以通过抢掠而获取巨大的收益,因此导致双方士气不成比例。”,吴璘有感于心,叹息道。但吴璘似乎很快又找到了反例,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实在是太多了,“可是勾践卧薪尝胆又怎么解释呢?”

“吴越争霸依然符合我的理论,越国穷而吴国富,动力大得很,勾践复仇的决心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已。”,赵抗笑道,但他很快又话锋一转,“刚才所说的,不过是最粗浅的层次,要说到核心的部分,就必须先弄明白人命值多少钱!”

“生命的价值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呢?”,吴璘有些不满地回道。

“吴大人不要生气,我这样说只是打个比方,以方便解释。人的生活越好,就越珍惜生命,也可以说命就越值钱。所以,战争是否划算其实就取决于牺牲的人命的总价值与战争净收益之间的对比,所以可以直接得出一点推论,大家都认为必败的战是根本打不起来的,因为得不到任何收益,反而要白白损失财富和人命。再回到吴楚之战中,当时吴国虽小,但兵力也有数万之多,而且吴国民风悍勇,又得到了晋国的扶持,再加上楚国并不会一下子便出动全国兵力抵抗,所以吴国当时完全有打败楚国的可能,要不然这场战争无论胜利后有多大收益,依然是打不起来的。”

“但是,穷困只是表明扩张的动力大,却并非表明扩张的能力强。一是因为如果贫困过度的话,人口便难以增长,兵力自然就占不到便宜,虽说兵贵精不贵多,但若兵力太悬殊,还是没法打的。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当初金军只有一万人,靖康之乱还能发生吗?”

“当然不能,女真人再勇猛也不可能以一当百的,不过怎么可能只有一万人呢?光打猎捕鱼都能养活几十万人了。”,吴璘叹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