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太子之位(2 / 2)

李晔这些年宝刀未老,为大唐的人口繁衍做出持续不断的努力。</p>

历朝历代换两个太子储君,不是稀松平常之事?</p>

有皇城司、宣教司在手,李晔对大唐的掌控超过历代君王。</p>

只要不动摇民间,朝堂上换几个人又能如何?</p>

李晔才是这场权力游戏的主宰。</p>

有张承业带头,赵崇凝默许,储君之位也就定了。</p>

其实现在也没人能争的过李祎,朝堂上,有张承业支持,地方上,就连崔源照也向其靠拢,军中,有淮南系鼎力支持。</p>

连裴家的都哑火了,其他人也就不用说了。</p>

太子之位就这么定下了。</p>

长安彻底陷入狂欢之中,百姓更关注老李家的传承。</p>

比他们自己娶媳妇嫁女儿还着急。</p>

这也说明现在的大唐得民心。</p>

诏令传遍天下,李晔又下令册封河东夫人裴贞一为皇后,钦天监选了良辰吉日祭告天地、宗庙。</p>

礼部有意把册封仪式打造成举国同庆的典范,大办特办。</p>

裴家更是风光无限。</p>

李晔全都由着他们,为了让百姓也高兴一把,把全国田赋恢复成十税一。</p>

汉代田赋三十税一,但也只是维持在汉文帝一小段时间,真这么低的税率,也不至于百姓卖儿卖女。</p>

还有各种隐形的税赋,苛捐杂税,兵役徭役,都是官府老爷一句话的事。</p>

李晔不搞虚的,农牧只需承担一成的税赋,其他的人头税、摊派、徭役全部取消。</p>

商税稍稍高一些,十税三,只要领到三司使的牌照,理论上就可以在大唐境内畅通无阻,不用经受层层盘剥。</p>

当然,其实也有隐形税赋,比如官盐,就是变相的人头税。</p>

丝绸之路的打通,大唐暂时不缺钱,民间若是有活力,大唐自然就财源滚滚了。</p>

兵役也是有的。</p>

每年会在夏冬两季各有一个月的军事训练。</p>

退役将士、青壮必须参加。</p>

特别是边境地区,严格执行,由兵部主持,皇城司监控,地方官执行,宣教司检验,作为地方官员政绩的考评。</p>

免税令一下,真的就是举国欢腾了。</p>

这些年老天爷也给面子,没有出现大旱,几大产粮区接连丰收,特别是淮南道、广东道、广南道,一年两熟三熟,粮食源源不绝送入升州,又通过运河运抵关中,漕运逐渐兴旺起来,吸收大量劳动力。</p>

沿途的泗、宿、宋、汴、洛阳再度繁荣。</p>

虽说东征的时候耗费不少,不过现在大唐家大业大。</p>

与册封皇后的礼仪不同,册封太子就低调多了。</p>

这不仅是李晔的意思,也是张承业的想法。</p>

只祭拜了天地、宗庙,召见文武百官,其他的一切从简。</p>

除了皇后、太子,李晔又册封五名亲王。</p>

前废太子李裕的两个儿子李洺、李深封渤王、辽王,坐镇龙泉府与辽阳府。</p>

皇九子李祯,封滇王,坐镇云南昆州。</p>

皇十子李祁,封丰王,坐镇广南交州。</p>

皇十一子李祜,封潢王,坐镇辽西临潢府。</p>

凡入封的皇子,皆有两千人的精锐卫队,有参与地方军机大事之权,不得干涉地方政务,但可以询问监督,算是个大唐皇室派出去的观察员。</p>

吃穿用度,皆有定制,由皇庄供给,与地方无尤。</p>

平原见两个才十一二岁的侄子要调任边荒之地,挺着大肚子找李晔理论,要他的父皇换个富庶之地。</p>

若不是见平原大肚子,李晔当场就要呵斥她妇人之见了。</p>

李洺、李深两人留在中土才不安全,动不动就卷入争斗中,在外面反而清净。</p>

不过在平原的一再坚持下,李晔答应在武营毕业,十六岁之后才入封地。</p>

说到武营,再叫武营就不合适了,完全没有牌面。</p>

李晔跟张承业、李巨川、赵崇凝商议之后,改为尚学。</p>

赵崇凝亲自题词崇文尚武、国之根本。</p>

赵崇凝毕竟是文人大佬,私心还是有的,李晔改成尚武崇文、国之根本,又在后面加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八个字,刻成巨碑,立在大明宫之前。</p>

大唐两京五都,都设有尚学,发掘天下文武人才。</p>

至于太学,就留给儒士们养老,充充牌面,接纳各国的遣唐使。(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