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与多思—历史故事怎么写?(1 / 2)

 本篇是2013年5月18日参加中国作协和广东作协在京联合召开的广东网络文学研讨会上的发言稿,评点了一部类似于《明朝那些事儿》的作品《贾志刚说春秋》。

《贾志刚说春秋》一共七卷,不分部。但我读的时候,分成了上下两部。上部在我看来是故事集和政治史,包括前五卷:齐楚崛起、秦晋恩怨、晋楚争雄、天下大乱、吴越兴亡。下部是人物集和思想史,包括六、七卷:圣贤本色、孔子世家。

我问了几个同事,从编辑角度怎么看这套书。他们翻了一下,有些人觉得前五卷好,因为故事性强,帝王将相多,读者可能更喜欢;也有人觉得后两卷才是精华所在,人文价值更高。他们问我这套书的看法。我说:好看。

故事首先得好看,不看怎么知道好不好?不好看的故事谁愿意去评呢?

但是好看在哪里呢?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因为作者创作的思想观念转变,把正论信史当民间故事在讲,有点说书人的味道在里面。就像《上下五千年》一样,对年轻人来说,读着不那么令人生厌,不是大号的历史教科书,不是一开篇就是阶级分析、从马克思哲学,唯物史观的角度开始分析,摆开材料,展开论点论据,最终总结陈词。这一套东西写论文搞研究可以,在网络时代写故事就有点落伍了。

其实对历史故事来说,鲜活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前我们讲鲜活往往讲人物,对陈旧的历史故事往往讲寓意,要教书育人。网络时代写史、读史的一个最大进步是作者可以让故事变的鲜活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贡献。易中天品三国也好,当年明月写明朝也好,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人物和故事、语言都鲜活了。

中华有五千年文明,三千年信史,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英国哲学家佛朗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取决于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

教育是一件苦事,所以才会有“苦口婆心”这样的成语,才会有“逆反心理”这样的现代词汇。一味的说教,其实是在摧毁年轻人读史、爱史的信念。很多人看了《明朝那些事儿》居然开始研究起了以往看起来“诘屈聱牙”的明史,甚至写出了不少考据文章。而在以前,从历史教科书里抬不起头只知道选择题、论述题的也一样是他们。

历史是有乐趣的,在现在来看过去,就是历史,在未来来看现在,也是历史。生活是有乐趣的,所以历史也是有乐趣的。否认了历史的好玩和有趣,其实就是断绝了绝大多数年轻人读史、写史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