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晶体管计算机(2 / 2)

握着鼠标,韩元翻看着搜索出来的一些信息。</p>

一九四五年的二月,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米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p>

这台电子管计算机采用了一点八万只电子管,占地面积超过一百七十平方米,重量更是达到了三十吨。</p>

这则信息让韩元眼前一亮。</p>

在上一次的一级任务中制造电子管的要求和条件他都已经满足了。</p>

只需要耗费一两天的时间,他就能将电子管制造出来。</p>

但随后的信息却让韩元将电子管计算机这一选项直接排除了。</p>

电子管计算机有着体积大、耗电量大、寿命短、可靠性低、成本高等缺点,不过这些对于他来说并不算什么。</p>

但电子管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几乎达不到二级任务每秒一百万次的要求。</p>

按照人类制造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使用了一万八千只电子管,运行速度是每秒五千次的情况来计算。</p>

如果要达到每秒一百万次的要求,恐怕他得弄出来五百万只电子管。</p>

除此之外,还有开关,电阻,电容这些相关的配件数也在百万以上。</p>

这一个数字,让韩元直接就放弃了制造电子管计算机的想法。</p>

不说供应这么多零件需要多高的电压了,光是将五百万只电子管串联起来,给他十年的时间都做不到。</p>

这个数字,实在太夸张了。</p>

放弃掉制造电子管计算机的想法后,韩元将目光投向了第二代计算机。</p>

“晶体管计算机。”</p>

这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的计算机。</p>

因为电子管实在太过庞大,而且运算效率实在太低。</p>

在二十世纪末,米国的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出来了一种点接触型的锗晶体管。</p>

晶体管的问世,是二十世纪的一项重大发明,是包括计算机在内的各项电器微型化的主要条件,发明者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p>

在晶体管出现后,人们就能用晶体管这种小巧、消耗功率低、用途广泛的电子器件来代替体积大、功率消耗大的电子管了。</p>

从此电子管几乎就被抛弃了,除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还会使用外,几乎见不到电子管了。</p>

而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就是采用半导体的晶体管作为核心运算器件。</p>

内存储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制成的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磁盘,再辅以输入输出设备为基础的二代计算机。</p>

</p>

由于采用体积较小的晶体管代替体积庞大的电子管,所以晶体管计算机很轻,而且运算速度更快。</p>

等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晶体管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经达到了每秒三百多万次。</p>

这一个数字,已经完美的符合二级任务的要求了。</p>

而且相对于第三代的‘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二代初始晶体管计算机依旧可以使用穿孔卡片的方式来进行集成。</p>

不需要集成电板,这对于目前的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代表着在设计难度上要简单很多。</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