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红效应(2 / 2)

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给口红带来了市场。美丽国媒体称,口红、面膜的销量开始上升,而做头发、做按摩等放松消费也很有人气,这与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销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全球几大化妆品巨头的销售额证实了这一观点,其中包括法国欧莱雅公司、德国拜尔斯多尔夫股份公司以及日本资生堂公司等。欧莱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销售额逆市增长5.3%。口红效应开始显现,而口红效应这一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理论也在海外媒体上不断亮相。

在中国国内,口红效应一词的走红,源自中国电影行业的一场讨论。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那时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沉寂趋冷,好莱坞的电影却乘势腾飞,热闹的歌舞片大行其道,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希望,还让秀兰邓波儿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有人因此认为,中国电影也可借口红效应,找到一次逆境上扬的机会。同时也有学者指出,由电影借口红效应推广开去,其他文化娱乐产业也可以从口红效应中获益。

口红效应-收益行业

1.化妆品行业

美丽国1929年至1933年工业产值减半,但化妆品销售增加;1990年至2001年经济衰退时化妆品行业工人数量增加;2001年遭受911袭击后,口红销售额翻倍。

2.电影产业

口红效应受益者:美丽国电影一直是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时期正是好莱坞的腾飞期,而2008年的经济衰退也都伴随着电影票房的攀升。同年12月公映的冯小刚电影《非诚勿扰》首周票房就超过了8000万元。<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