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2 / 2)

隋末逐鹿记 梧桐疏影 8872 字 2019-10-08

最后。温大雅总结性地说道。

“所以,时间并不站在我方。若是夏贼击败伪郑,夺取了东都,平定了河南之地,那时就算秦王殿下你击败定杨军,夺回河东和并州,也为时晚矣!”李世民面沉如水,他也知道大势对本方不利,可是,在目前地局面,若是慌了手脚,孤注一掷和定杨军决战,那结果有可能更糟,现在地柏壁集中了大量地士卒,大半个唐王朝的兵力都集中在此,容不得半点闪失。

温大雅的声音在营帐内缓缓传送。

“秦王殿下,吾皇断不容许东都落在夏贼之手,为了阻止夏贼从河阳渡河,吾皇将派遣大军穿越太行,进入河内与夏贼作战,同时,若是伪郑向本方求援,我军也会出潼关,协助伪郑和夏军作战,而现在,我方的精兵大部分都在河东柏壁大营,因此,陛下才命我来向秦王说一声,希望殿下能够尽快击败当面的定杨军,当然,具体的作战时间,仍然由秦王殿下决断,毕竟,河东战局对我朝来说,也是至关紧要啊!”

“如此甚好!”

说罢,李世民点了点头,不再说话,营帐内,一时间沉默了下来。

河内失守的讯息让李世民忧心忡忡,然而,这一时间,他的对手宋金刚的心情和他相比,也好不到哪儿去。

同一时间,定杨军大营。

宋金刚身着轻薄的皮甲,在自家地营帐内来回走动,他的心腹爱将寻相席地而坐,神情恭谨,目光随着宋金刚的身影来回移动。

寻相和尉迟恭一样,都是宋金刚的心腹爱将,当初宋金刚盘踞上谷时,他和尉迟恭城被宋金刚称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当初,宋金刚率领大军南下攻击河间高畅,他带在身边的是尉迟恭,留守上谷的则是寻相,不过,由于他和尉迟恭在战略战术上发生了根本性地争执,拒不接纳尉迟恭的建议,一意孤行,最后被高畅击败,率领残兵逃回上谷,尉迟恭因此落入了高畅手中,不得不投降了高畅,成为了夏军一员,现在正活跃在河内地战场上。

由于夏军穷追不舍,苏定方率部进入上谷,大败不久的宋金刚实力孱弱,不得不丢弃上谷,率领数千精骑往西进入了马邑,投靠定杨天子刘武周,寻相作为宋金刚的头号大将,自然也跟随在他身边。

去年,定杨天子刘武周发起了攻打李唐的战役,宋金刚作为前锋率部南下,寻相则率领本部人马作为前锋的前锋在前头攻城拔寨,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可以说,定杨军地攻势算得上摧枯拉朽,基本上没有遇见什么像样地抵抗,就连裴寂率领的十余万唐军也在度索原一役中被定杨军打得抱头鼠窜,溃散四方。

当时,寻相甚至认为在去年年尾,大军就会渡过黄河,进入关中。

然而,自从去年李世民顶替裴寂地位置,从龙门关乘黄河结冰率部渡过黄河,吞并柏壁,与固守绛州的唐军形成了犄角之势,定杨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好日子就一去不返了!

首先,唐军以深沟高垒为防线,进行了坚壁清野的战术,使得定杨军无法前进一步,宋金刚也不是没有想办法来破解唐军这一招,曾经多次派小股部队在唐军阵前谩骂。做一些侮辱性的动作,侮辱李唐皇族的声誉,在宋金刚看来,李世民不过二十不到。正是年轻气盛的年龄,血气方刚。也许受激不过,说不定会率军出来与本方决战,然而,事实证明,李世民虽然年少,却气度沉稳,根本就不吃激将法这一套。

随后,宋金刚组织了一些部队,向唐军的营垒发起了强攻,事实证明。这一招除了枉自耗费人力,损兵折将之外,并达不到任何效果,躲在高大地寨墙,以及许多壕沟后面的唐军能够轻易将定杨军击败,遏制本方的攻势。

为了打破这个僵局,宋金刚让寻相率军南下。绕过唐军的柏壁大营,前去协助河东地王行本。想与王行本联手,前后夹击柏壁的唐军。

不料,河东很快就被唐军攻破,王行本也因此被杀,李世民亲率步骑3000夜奔安邑截击。大破定杨军。寻相只身逃回。

当初,出于兵贵神速地考虑。宋金刚率领定杨军一路南下,直奔黄河渡口,因此,除了沿途一线,兵锋不及之处,有许多城池仍然落在唐军的手中,后来,大军在柏壁受阻之后,那些仍然打着李唐旗号的城池也就成为了定杨军的心腹大患。

在柏壁和唐军形成对峙之后,宋金刚曾派出一些人马去进攻那些仍然打着李唐旗号的城池,然而,战事却对本方不利,那些城池的守将大部分都对李唐忠心耿耿,若是兵力不多,很难将城池攻下,若是集结大量兵力,又担心大营的兵力不够,对面的唐军会乘势发起攻击,本方难以抵挡,宋金刚因此很是白了几根头发。

后来,李元吉不战而逃,将晋阳拱手让给了刘武周,宋金刚也就全心对付面前的李世民,把安定后方的任务让给了驻守晋阳地刘武周。

可惜,刘武周虽然号称定杨天子,其本身的能力却仍然保持着马邑校尉的水准,在他的治理下,以晋阳为中心的并州各地可以说是民不聊生,草寇始终是草寇,不要说一国之地,就算交给他一座城池,他也管理不了。

不仅那些仍然打着李唐旗号的城池不听从刘武周的号令,就连并州各地地豪强地主也丝毫不理会刘武周的命令,他们凭借高大地坞堡自守,拒绝向定杨天子效忠,又或是表面上听从定杨天子的命令,暗中却阳奉阴违。

派遣大军去攻打这些坞堡,这计划基本上难以实行,并州是李唐的起家根基,李唐在此经营了多年,那些并州大族的势力基本上都和李唐绑在了一起,就拿太原王家来说吧,当初李唐起兵,军中的盔甲武器有一大部分都由王家提供,在唐军之中供职地王家子弟不在少数,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他们反戈一击,帮助定杨军对付李唐,完全是天方夜谭。

自从定杨军占据晋阳之后,像太原王家这样地大族就已经离开了晋阳,他们的家族散落在并州各处地坞堡田庄之内,难以掌握在手。

宋金刚南下时,由于兵锋强大,并州当地的大族也没有组织兵力来抵御定杨军,而是采取了观望的态度,宋金刚也没有分兵去攻打这些大族盘踞的坞堡和田庄,他只是派出使者警告那些大族,必须向定杨军提供粮食,否则就会率军攻之,那些大族也非常识趣,大军一旦从门前经过,就提供了粮食和牛羊劳军,一时间,两者倒也相安无事。

宋金刚虽然是草寇出身,但是他也知道一味地烧杀劫掠是夺取不了天下的,那些大族始终是政权的根基,若是他们团结在一起,反抗定杨军的统治,那么,定杨军在并州也就始终无法站稳脚跟。

现在,那些大族之所以不站在自己这方,无非是在观望,在那些家伙看来,自己和刘武周恐怕不能成事,和李唐相比,实力处在下风,就算一时得势,最终也不能持久,然而,只要自己向那些家伙证明现在的局面并非侥幸得来。一旦兵锋进入关中,到时,他们自然就懂得取舍了。

这也是宋金刚没有分兵去攻打那些仍然打着李唐旗号的州县,而是率领大军急速南下。朝关中星夜进发的原因,只要逼得李唐迁都。占据关中长安,不仅那些仍然打着李唐旗号的州县会改换门庭,那些名门大族也就自自然然地投怀送抱而来了。

最初,事情的确在向着宋金刚预想的那般发展,当宋金刚在度索原大败裴寂统率的唐军之后,在那段时间内,不时有并州当地地豪强子弟进出定杨军的军营,一车一车的粮食作为礼物送到了军营之中,那几日,在睡梦之中。宋金刚都是露出笑脸的。

然而,自从李世民取代了裴寂统帅地位置,率领关中的唐军乘着黄河结冰渡过黄河,在柏壁扎下大营之后,战争地天平就慢慢向李唐那方倾斜了。

在双方对峙的时候,定杨军向唐军发起的攻势一一受挫,而唐军却步步为营。一步一步蚕食掉了定杨军生存的空间。

由于李世民的到来,那些当地豪族对定杨军的态度顿时又为之一变。他们该而支持起唐军来。

在唐军坚壁清野的战术下,定杨军无法在当地就食,所有的后勤全部依赖于身后的晋阳,晋阳是李唐的龙兴之地,库房内存储着大量地粮草。由于李元吉不战而逃。晋阳落入刘武周之手,那些粮草也被刘武周所获取。再加上,定杨军和盘踞在苇泽关的夏军达成了同盟协议,夏军也在源源不断地向定杨军提供粮草,总的说来,定杨军并不缺乏粮食。

然而,晋阳不缺乏粮食,并不代表前方的宋金刚大营不缺乏粮食,要想把粮草从晋阳运送到前线来,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李世民在柏壁和定杨军对峙的时候,也不是一味地死守不出,他也派遣了一些部队去进攻那些被定杨军掌握的城池,由于在那些城池内有着不少同情和支持李唐地百姓和官员,因此,唐军基本上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拿下了这些城池。

行军总管刘弘基率领精兵两千沿隰州,威胁宋金刚粮道。

另外,李唐平阳公主李秀宁率领从苇泽关退下来的唐军不时袭扰定杨军地后方粮道,消耗定杨军的兵力,由于并州豪族大多站在李唐这一方,百姓也多为唐军眼线,使得定杨军根本就抓不住李秀宁军的行踪,只能被动挨打。

为了夺回浩州,重新保障粮道的安全,刘武周派麾下大将张万岁多次向浩州发起攻击,然而,却屡次被刘弘基和唐王朝真乡公李仲文击退,始终无法夺下浩州。

真实的历史上,在四月十四日,由于军中粮食吃完,粮道被断,宋金刚只好率领大军向北撤退,想要退守晋阳,只要能够保存兵力,能够得到晋阳地粮草供给,宋金刚有信心击败李世民。

既然李世民可以将本方拖垮,那么,退守晋阳地他也有信心能将唐军拖垮。

不过,由于高畅的出现,历史无疑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改变,此时,宋金刚在考虑该如何摆脱目前地困局,暂时还没有往北撤退的打算。

是的,他现在在营帐中来回走动,就是在思索这个问题。

军中的确缺粮,不过还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当然,若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也无须深思熟虑了,军中一旦缺粮,士卒也只能四散而去。

宋金刚有一个计划,既然刘武周无能,无法攻取浩州,保障己方的粮道,那么,他只能自己动手了,他准备让寻相率领本部人马北上,协助张万岁进攻浩州,拔下李世民安排在自己后方的这颗钉子。

只不过,由于唐军耳目众多,就算是在自己的大营之中,也有唐军的细作和眼线,若是让李世民知晓寻相部北上,本方军力空虚,恐怕唐军会乘机打什么主意,或许会出营来与本方会战吧?

若真是如此,何不如这般?

可是,若这个计划失败,唐军不中计,那么,自己也不得不往北退兵了!

究竟如何决断,这是一个难题啊!

不知不觉间,宋金刚的步子走得更加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