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本色与折色(2 / 2)

宣德大帝 半老夫子 0 字 2021-09-29

可以选择出海移民,大明在海外有数不清的土地,人去了就给白送十亩地。不愿意出海移民的也可以选择到天津上海去做工,一天三十文钱。

而且官府还说女人也能做工,可以进纺织厂纺纱织布,一天也挣三十文钱。

当家的若是咱俩把地租出去,一起去做工,两个人一天就是六十文,就算我们一天花费二十文还能落下四十文呢,一年下来可就有十多贯。”

“别想那没影儿的事,就算是去了一天能挣三十文,咱能保证天天有活干吗?不过这买地之事倒是可以考虑。

咱庄户人种地就有根本,其他的那都是浮财,不经用!”

女人见自家男人对出去做工不感兴趣,便不再提这个话题,而是说道:“进了一趟城,也没舍得在外面吃点儿东西,饿坏了吧,奴家给你做饭去!”

刘二柱的心理,代表了大明大多数百姓的心声,有道是人离乡贱,只要能活下去谁都不愿意背景离乡。

朱瞻基想要发展工业,当然不能任由百姓都守在土地上,随着人口增加,最后自爆而亡。

以后大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还鼓励兼并,只有让百姓失去土地,才能迫使百姓离开土地,进入城市,给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

同时要吸引农村百姓进城,就必须要有城乡差距,让老百姓明白进城做工要比在乡下种地有更多的收入,日子过的更好。

至于城市产生虹吸效应,大量的吸纳农村劳动力后,农村造成空心化,无人耕种田地的问题,那就让更先进的农业机械登场。

当然老百姓并不知道皇帝新政的目的,他们也不关心这些,老百姓最看重的就是眼前利益。

与老百姓感恩戴德相反的是士绅大户的咬牙切齿,重新编订鱼鳞册之后,每个人家里有多少地都是一目了然。

士绅大户再想偷逃赋税,就不可能了。可是这些大户哪一家没有个几千亩,甚至上万亩的土地,真要交税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有些人存着侥幸心理,还想贿赂税务局的官吏,结果无一例外,被以行贿罪送进了牢房。

不是税务局的官吏清廉如水,而是他们还不敢贪腐,鱼鳞册上有多少土地,那必须就要征收到多少赋税,谁家交了税,还是谁家没交税,在账册上都是一目了然。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吏们会慢慢摸索出一条生财之道,这种事情根本就无法避免。朝廷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可能减少朝廷的损失。

整个夏粮征收结束后,经过税务局的盘点之后,发现在经过新政改革后,东昌府的夏粮税税收达到了一百二十万石,田税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很多。

这还只是一府之地的田税收入,不过相比于山东其他府,东昌府是仅次于济南府与兖州府的大府。即便如此,若是把整个山东全部施行新政之后,一季夏粮的田税至少能够达到五六百万石。

大明两京一十三省,若是全部施行新政,光是夏粮就能征收到七千万石。这些粮食足够大明军队开销,东昌府的夏税报到皇帝这里,皇帝马上就发现若是全国都施行新政之后,一季粮税就足以够大明军队吃食。

那么秋税就不应该再征收粮食,而是应该改征折色银钱。大明以后所有的官吏将不再发放实物俸禄,而是全部改用银钱发放。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能够刺激官员的消费,官员领到俸禄,需要把银钱转化成粮食、衣服、美酒、菜肉,这些物资的消费就能带动一个地方的市场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