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请皇后视察学堂(1 / 2)

宣德大帝 半老夫子 0 字 2021-08-13

 郑和见到朱瞻基的时候,就发现皇帝有些不高兴,不同于范安跟在皇帝身后大气不敢出,郑和仗着资格老,行礼过后问道:“陛下可有什么烦心事?”</p>

“别提了,郑和你说外人反对我也就算了,可是朕的皇后也不支持朕,你说朕这个皇帝当的是不是有些失败?”</p>

皇帝陛下没头没脑的话,听的郑和一头雾水,也不敢贸然回话,只能顺着皇帝的口风说道:“臣觉得娘娘恐怕也有苦衷吧!”</p>

“她有什么苦衷,就是不舍得孩子吃一点苦,你说这孩子从小要是不吃点儿苦头,长大了可怎么办?”</p>

郑和明白了,这是天下最尊贵的两公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分歧。</p>

“陛下!您是想让长公主多了解一些民间疾苦吗?”</p>

“也不全是,主要是让孩子的童年就该有童年的样子,最起码也该有个朋友,有个玩伴。</p>

朕想着让昌平公主去房山的女子学堂读书,顺带着也能认识一些和她一样年龄的孩子。</p>

可是皇后担心公主在学堂里会吃苦头,舍不得让她一个人去学堂。生怕在学堂里吃不好、住不好,还担心别的孩子会欺凌于她。</p>

朕倒是理解皇后这个当娘的,可是朕读史发现,往往开国之君了解民间疾苦,能够制定对百姓有利的政策,百姓的日子在开国的时候往往是最好的。由于第二代君主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之下对天下的了解基本上也差不多,执行的政策往往都是在第一代君主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所以第二代君主大体上也不差。</p>

再往后的君主就很少能有亲身体会庶民百姓艰辛的机会,他所知道的民情都是从大臣的嘴里得知,天下具体是什么情况,他是不知道的。</p>

这样的君主无论多么聪慧,他所制定出的政策往往都是不接地气的,听起来不错,却没有执行的土壤。一旦强行推行,良政就会变成恶政。”</p>

</p>

“陛下真乃圣明之主!一席话说透了千古兴衰,不过君主不能轻动是有现实的原因的,君主乃是国之象征,身负江山社稷之重,出行都是前呼后拥方能彰显帝王之威仪。</p>

皇帝出行一次所造成的花费都是数以十万计。这样的行动一年来上几次,朝廷的税赋只够支撑皇帝的出行,天下的税赋就这么多,皇帝多花一些,朝廷用于朝政的钱粮就会少上一些。</p>

这也是大臣们不愿意皇帝离开皇宫的主要原因,所有的借口不管说的多么冠冕堂皇,归根结底还是利益问题。”</p>

“正因为朕知道自己不能轻动,所以才希望皇族子弟都能深入民间了解民间疾苦,体察黔首百姓的所思所想,等到有一天登上帝位,才能更加准确的制定大政方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