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后张氏(一)(1 / 2)

武林传说 哎嗨哟哟 0 字 2021-08-04

 一</p>

王之风好不容易熬过了三个月之期,又回到皇帝身边。</p>

这日上朝,有都御史上奏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伯张延龄纵容家人鱼肉乡里,激起了民怨,请皇上派人彻查。皇帝问:“爱卿所言可有夸大成分?”</p>

那御史道:“微臣接到地方上的报告后,又派人进行了核实,奏章上所奏事实,并无虚假。”</p>

皇帝显得迟疑起来,望着李东阳道:“李爱卿,你有什么好法子?”</p>

李东阳出班奏道:“皇上,微臣认为朝廷应该派钦差去查明事实。再做打算。”</p>

这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伯张延龄可不是一般的人,他们是当今皇帝的亲舅父,张皇太后的同胞兄弟。在孝宗皇帝期间,李东阳、刘健和谢迁等人,因当时的张皇后大力推举,才一步步受到孝宗皇帝的重用,直至当上内阁大臣和大学士,他们虽然都对二张两个外戚的飞扬跋扈十分反感,但是,念及张皇后的知遇大恩,他们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张皇太后虽然品行端庄,知人善任,却有一个很大的缺,那就是护短,对她的这两个不成气的兄弟十分关爱。孝宗皇帝那会儿,就曾有大臣因上奏张氏兄弟的罪行,要求严惩以正朝纲,差丢官送命,李东阳当然不会重蹈覆辙。</p>

皇帝当然知道自己母后的性格品行,更清楚两个舅舅的为人,他也十分头痛。</p>

“就依李爱卿之言,焦爱卿,这事你去办吧。”</p>

“微臣尊旨。”焦芳领了圣意。</p>

“众爱卿,还有事上奏吗?”</p>

“微臣有事启奏圣上。”谢迁出班,手捧奏折。</p>

“呈上来。”皇帝道。</p>

刘瑾走过来,要从谢迁手上接奏折,谢迁手一缩,道:“我自己晓得上呈。”</p>

刘瑾闹了个大红脸,?尬地站在那里。谢迁手捧奏折,亲自送到皇帝手中。皇帝打开奏折,只见上面写道:</p>

臣与内阁及六部三十四人,联名奏请圣上处斩阉党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及钱宁、于永十名罪犯。十人犯罪一十七条,条条都罪不可赦。罪一,引诱圣上贪图享乐,荒废朝政。罪二,心怀不轨,意图独揽朝政,为所欲为。罪三,大肆贪污索贿,聚敛钱财。罪四,结党营私,败坏朝纲。罪五……</p>

皇帝越看越惊心,道:“散朝,谢爱卿、李爱卿和刘爱卿你们留下,朕有事和你们商量。”</p>

众臣见皇帝看了谢迁的奏折,马上宣布散朝,并留下三个阁老,知道有大事生,尽皆惶惶。只有联名上奏者心知肚明,暗中窃喜。</p>

待众人散去,皇帝挥手让刘瑾和所有执事太监、侍卫全部出去,王之风转身正要离开,皇帝当着刘瑾的面对他:“王爱卿,你留下,替朕查看一下,有偷听者,杀无赦。”</p>

“尊旨。”王之风道。</p>

刘瑾本来准备偷听,但知道王之风武功高强,势必瞒他不过,只好悻悻地离开,心中却不断打鼓,这皇帝自幼由自己服侍,对自己十分信任和依赖,今天连我都要回避,难道谢迁所上奏折中的事与我有关?是什么把柄落到这老东西手上了呢?正在刘瑾惊疑不定之时,有太监找到他,吏部焦大人求见。</p>

刘瑾连忙离开金銮殿,回到他的住处。</p>

焦芳一见他就连声道:“刘总管,大事不好了,大事不好呀。”</p>

“焦大人,当今皇上英明神武,天下太平,有什么不好的?”刘瑾心知焦芳所之事定然与自己有关,故意东扯西扯。</p>

焦芳道:“刘总管,你就不要打马虎眼了,内阁和六部三十四人联名奏请圣上杀你们,你还藏什么心眼啊?”</p>

“你什么?三十四人联名要求杀我?”刘瑾大惊。</p>

焦芳见刘瑾害怕,心想,不趁此机会吓吓你,只怕万一你侥幸活下来,今后还不在我面前更凶啊?“不错,不单纯是你,八虎全在被杀的名册中。”</p>

“他们为什么要杀我?”刘瑾问道。</p>

“他们给你们罗织了十七条罪状,条条都是死罪,只怕这次你们是凶多吉少啊。我来告诉你们,是叫你们早有准备,谢大人今天上的奏折,就是奏的这个事情。”</p>

“多谢焦大人,容老夫日后相报。”刘瑾完转身就跑。</p>

“谢爱卿,你们上的折子中,第一条就是朕受刘瑾他们引诱,荒废朝政。朕继承大统近两年,天下太平,四海称颂,朕什么时候荒废朝政了?”金銮殿中,皇帝十分生气。</p>

“皇上,刘瑾唆使皇上建造豹房,耗费国库甚巨,中原等地天旱无收,百姓流离失所,人心惶惶……”</p>

“中原大旱,朕正在准备接济,与朕建造豹房有什么关系?”皇帝打断了谢迁的话。</p>

“据微臣查核,国库空虚,皇上拿什么接济灾民?”</p>

皇帝一愣:“谁国库空虚了?国家税额充盈,江南富庶,中原虽然今年遭灾,头几年却是连年丰收,老百姓哪家没有积蓄?难道连一个灾年都过不了?”</p>

李东阳见谢迁和皇帝争执,怕冲淡了主题,道:“皇上,刘瑾一伙结党营私,朝廷内外人人切齿,皇上如不及早铲除他们,只怕要祸国殃民啊?”</p>

“是啊,皇上,朝中大臣十有*提起刘瑾一伙,无不又惧又怕,比见皇上还敬惧啊。”刘健帮腔道。</p>

皇帝吃惊道:“你什么?刘瑾难道比朕的权势还大?”</p>

李东阳想,看来皇上对刘瑾还是有所提防的,把刘瑾的罪得再多再大,不如他已经威协了皇权来得有效,于是道:“不错,朝廷中文武百官见了刘瑾比见皇上还恭敬,民间知道刘公公大名的,也并不比知道皇上的少啊。”</p>

皇帝有些惊疑。</p>

刘健见这一招有效,也紧紧扣住不放:“皇上亲封的官员,只在朝堂上对皇上谢恩一次,而对刘瑾却是既要送谢礼,每年还要送年贡,进京还要专门去拜望他呀?”</p>

皇帝不信:“他们的官是朕给的,他们为什么要对刘瑾那么怕?”</p>

谢迁道:“皇上的恩旨很多都是由司礼监转达给内阁,或是司礼监草拟转交六部,刘瑾就是利用这个权力,受皇上封赏的人,如果不去拜谢他,他就会拖着不给办理,皇上封了也是白封,而真正让人记住的却是刘瑾。”</p>

皇帝大怒:“岂有此理,这个刘瑾如此胆大妄为,朕如何留他?”</p>

“多谢万岁准奏。”刘健等三人连忙叩头山呼。</p>

皇帝一愣:“准奏什么?”</p>

忽然想起自己气头上“朕如何留他?”不由得傻了眼,但是,出来的话又无法更改,于是,眼珠一转道:“刘瑾既有野心,朕如何能再留得他在身边?罚他到南京,没有朕的召唤不得入朝,各位爱卿觉得如何?”。</p>

刘健等人面面相觑,大声道:“皇上刚才不是要斩了刘瑾吗?怎么又变卦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