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战略迷雾(2 / 2)

新军阀1909 伏白 0 字 2021-07-30

离别的情绪并没有干扰华飞太长时间,并非他冷血无情,并非他对于妻子和女儿没有感情。相反。只有他自己清楚,他对哈曼和华娟的爱有多么深沉。并且与许许多多的家庭不一样的是,华飞的情感中,还多了许多难言的愧疚。</p>

只是,华飞必须选择,选择舍弃。没有两全其美,两全其美只是一种平衡,一种牺牲某方的砝码,从而加重另一方重量寻求看上去的平衡而已。</p>

南京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看似解决,但是这只是初步的方案奏效,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财政支出,扩大财政收入,日后的日子必将更加艰难。而在台湾陷入僵局,东北问题久拖不决之际们,军费支出成了财政支出的一个硬性支出,难以消减。而扩大财政收入,必然需要加大国内基础建设投资,全面拉动工商企业的发展,才能为后续的增加财政收入创造可能。但在军费无法削弱,财政始终处于紧张预算,乃至破产边缘的情况下,基础建设支出必然有限。这样就产生一个难以解决的死局,对于南京中央的领导层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p>

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困扰问题就是,虽然这几年,随着国内民族资本的迅速增强,虽然面对着国外商品的强大竞争力。但是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众多的劳动力优势,尤其是一战结束后,从欧洲返回的援助欧洲的大量华工,更是缩短了中国制造工业与国外的加工技术差距。加上与德国的亲密合作,各个行业的那种科技上的差距,也越来越小。这几年来,国内民族资本不仅迅速抢占着国内的市场,也开始了全面的国外市场的开拓。</p>

但身为国内重工业的重中之重。军火工业的发展却受到了严重的滞缓,产能严重过剩。这主要是一战乃至一战后期国防军的扩军**,使得军火工业的产能大大超出国内的实际需求。虽然这些年来,国防军大战小战几乎年年不断,但剧烈程度自从统一北洋后,程度迅速下降。到了如今,军费支出的严重制约,更是让军火工业遭受了自开创以来最大的寒冬。</p>

但华飞一直维持着军火工业的运行,甚至拿出军费补贴,哪怕最高的时期,军火工业产能过剩达到六成之多。这不仅是因为华飞知道军火工业对于国家安全的意义,也是因为这些工业毁掉容易,但是想要重建,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当那场世纪之战来临后,这点军火产能,恐怕是远远不够的。</p>

就在华飞等中央高层连续召开会议的时候,一封来自县级某普通公员的国策谏言在中央内部引起极大的反响。在这封署名为王缄的县级政府公员在国策谏中对当前的对日政策进行了批评,王缄认为,政府的这种战略意图完全有悖于古典战略思想家们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中日之间经济差距不大,而军事方面,尤其是海军方面,日本海占据上风。</p>

即使中国可以通过长期的消耗战最终战胜日本,但是结局一定是两败俱伤的场景。即使是把日本完全打败,日本委实没有多少资源值的中国惦记,并且也无可能获取多少战争赔偿。但对于中国来说,他们不仅把有限的财政浪费在对外战争上,滞缓了国内的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在与日战争中损耗了大量的兵力,军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丧失了宝贵的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令中国国力的增长速度大大放缓。</p>

虽然中日之间素有恩仇,但是纵观世界各国,这种与中国的夙愿非日本一家耳。南京中央何必与日本纠缠不休,如同生死仇人一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日之战的过程与结局,开心的还是国际金融银行家。因为只有有战争发生,财政危机必不可免。那样他们就可以放贷,并成为他们重要的资金收益来源。而之前南京之所以从英法等国难以获得贷款,不仅含有政治因素,也有他们对这种利润有限的贷款,缺乏兴趣。他们真正的目的还是坐而估价,谁也不会想到,中国人不仅从美国银行弄到了贷款,而且数额之小,远超他们的想象。</p>

王缄说的很大,最让华飞关注的还是他对于中日关系的评价和对与国际经济状态与结构的清醒认知。尤其他那样一句话,纵观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似乎夹杂了太多的个人情感因素,远胜于对于国家利益上的考量。南京中央不仅需要学会军事解决问题,更需懂得谈判,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更是一种战术迷惑手段。</p>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