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大比武(1 / 2)

 017、大比武</p>

此外,在白鲁台科学委员会的极力促成之下,白鲁台大学也正式建成对外招生,第一期生共计招收学生100名,大学虽然环境比较简陋,但教职员工配备却是相当强悍的,学校设立了15个专业,这里面几乎汇集了来自全国的一大批一流学者。还拥有一个藏书几十万册的图书馆。</p>

这样,到194年年底为止,白鲁台根据地已有军民105万人,其中仅在194年新迁入的移民就达80多万,而且新移民正在逐月增长,全年开垦荒地85万亩,基本解决了根据地居民的居住、吃饭、穿衣三大问题。</p>

194年迁入的80多万移民中有个和以往不同的特点,就是移民中携家带口的比较多,据根据地总部人事部调查统计,共计86万新移民中,成年男子占了50%,妇女占比例6%,17岁以下儿童占了1%。</p>

而且新移民中年老者少,成年男子比例高,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人是准备去东北打工的,但是大部分人是因为老家过于贫苦准备举家外迁。根据地里的各种新政策让新移民们从震惊到惊喜。一到根据地,孩子们就被分到学校学习,成年人被分配到各种工作。</p>

在根据地军事力量&mdash;&mdash;东北抗联军队的建设方面,原有的4个甲类野战师继续保持建制不变,个工程兵团被扩建成个工程兵师,其它预备役师也被扩充。</p>

4年年底,4个甲类野战师的各级军官们,经过在北方陆军军事学校一年多学习以后完成各自的学业回到部队里,这时的4个甲类野战师已经经历了一年的严格训练,各级官兵在严格训练考核中,不断被选汰,这一年下来,虽然总人数只有万余人,全部配备根据地自产武器的4个甲类野战师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兵部队。</p>

这4个甲类野战师训练严格到一个什么程度呢?邓宏一次偶然的机会去观摩4个师一起组织的军事技术"大比武"比赛,在比赛场上的对抗情形让人感觉心惊动魂,很多战士的刺杀动作力量之强,以至在比赛时经常把木制刺枪振裂。</p>

这次比赛后邓宏得知,因为以前在战斗中和日军在刺刀战中常常吃亏,现在各部队都进行了强化刺杀训练,由以枪术而闻名的李真曾经在军校里作过示范,他一根长枪,可以同时对付8个人的攻击,而对方几乎无法近身,这一绝活就是来自德国、英国的军事教官也只得拍手称绝。</p>

后来李真根据中国传统长枪术,编排了一套简短有效刺杀五式,根据这五式,部队全体几乎是日以继夜的进行刺枪动作训练,所谓技巧也好,战术也好,苦练力量速度才是第一位。经过苦练以后,有些部队的刺杀标兵,可以端上枪一口气不停的以刺枪动作刺杀100次。等练到这一程度以后,7斤半的步枪在战士们手里就成了筷子和铅笔。</p>

再一个是射击,过去部队是没好枪没好弹,平时打仗都得凑合,训练更不消说了,这回到了根据地以后,这根据地自产的步枪也上来了,子弹也跟上来了,自己的炮呀炮弹也是呼啦啦的装备到部队上。终于让部队有了全面进行训练的机会。</p>

在这次大比武上,很多部队的00米步枪射击成绩合格率达到70%,60MM、8MM迫击炮快速机动,快速瞄准,无炮架射击,目测快射等刁钻科目让炮兵们玩得溜溜转。</p>

这次"大比武"以后,虽说4个甲类野战师表现出来的素质让邓宏非常满意,但他也看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主力甲类野战师的军事素质虽然得到非常大的提高,可是其它的预备役部队的军事素质却提高不大,而且和甲类野战师的素质差距是越来越大了。</p>

当然这也和预备役部队的定位有关,预备役部队70%以上的时间在忙于各项建设工作,每周能有1-天进行军事训练就不错了,而且预备役部队的装备很差,大部分预备役部队的步枪不齐全,用的步枪也都是甲类野战师淘汰下来的杂类步枪。</p>

"大比武"以后,邓宏马上发现了这一问题,如果说过去预备役部队参加基础建设是根据地人手不足,现在随着移民大批涌入,这一问题已经基本解决。</p>

所以必须建立起一只真正的常备军力!</p>

不久,邓宏以各预备役部队驻地为基础,扩建以后建立起4个大训练兵营,从4个甲类师中抽调出一批素质好的班长作教官,将那些预备役部队进行重新大规模封闭训练,这次大训练被称为"过火"。</p>

是钢是铁,火里一过就知!</p>

预备役部队的训练从4年年底开始,为期为4个月,训练的主要内容为步兵五大技能和体能强化训练,按照计划,训练淘汰下来的人员必须离开军队,被安置到煤矿或是铁矿军械厂去工作。而训练成绩各格的人员,出训练场以后就被由教官按各人的特长,分别送入迫击炮培训班、机枪培训班、工兵培训班等各种培训班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