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初创的军械厂(1 / 2)

 008、初创的军械厂</p>

为了方便出行,以及加大建设速度,工兵部队在出白鲁台不远的克鲁伦河面上建立起一座石木混合结构的便桥,沟通起两岸的来往的人群,这座桥的修建不仅方便了根据地军民,也得到附近蒙古人的强烈支持。</p>

天气转暖以后,各种蚊虫也慢慢变多了,各种蚊子、马蝇密集的出现,白鲁台这里特产一种细小的蚊子,钉起人来又痒又疼。最为可怕的是当地特产一种"白蝇",这种吸血蝇会在人的眼睑上产下已孵化的蛆虫,这种蛆虫会迅速钻到人眼球里,当地人的土办法是马上用马尾把蛆虫挑出来,或者是用鼻烟把蛆虫给熏出来,否则就可能双眼失明。</p>

于是医院里的各种病人变得多起来,尤其是很多少年儿童病疼比较多。</p>

根据地里家当越来越多了,设备多了,人却跟不上了,白鲁台根据地现在就像成长过快的孩子,身体茁壮的成长起来了,身上的衣服却小了。</p>

这其中,总参谋长李杰想了个办法,他设法把霍家队定居蒙古的消息传到了国内关内,声明自己这支抗日队伍正缺乏物资以及人员。</p>

消息传到国内以后,出乎意料得掀起了哗然大波,曾经是战绩累累的霍家队已淡出大家视线好久,在日本人的宣传里,这只队伍已经在19年冬在被剿灭。</p>

而现在,霍家队不仅还存在,而且仿佛间变得更加生龙活虎起来。不久,关内各大城市迅速响应动员起来,各大学校、民间抗日组织、红十字会等纷纷组织起来,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人出人。"到抗战的第一线去!",在这句口号的激励下,各地很快聚集起来一只由机工、进步学生、专家学者、医生护士组成的援助队。这只队伍先转途南洋,和那边的邓记船行联系上以后,再转运到海参崴。</p>

这些国内的援助队由各大城市组成,各地人数不等,像上海组织了800余人、流亡东北人最多的北平组成了1600人、武汉组织了400余人等等。不久,邓记在上海建立起一个代办点,专门从事募集这些前往外蒙的人员。值得注意的是,一次偶尔的机会,邓记注意到因为0年代中原大战和国内很多省市饥荒蔓延,产生了很多孤儿,于是在各地慈善机构在帮忙下,邓记在各省收养了一批饥荒孤儿累计有5000多人。</p>

这些人员分期分批经过漫长的陆海路交通陆续到达白鲁台,如涓涓细流般支撑着白鲁台,让这个根据地的人员构成起到了质的变化,并使得根据地迅速的崛起。</p>

到酷热的7月底,白天的气温已经上升到5-40度,很多坚持下地劳动的人经常劳累得中暑倒地,医院的医生们就收治了大批这样非常积极工作的人群。而邓宏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见到的所有蒙古人的皮肤都这么黝黑,原来是这里气温实在是太燥热了。</p>

7-8月,连续下了几场大雨,克鲁伦河河水暴涨,有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防汛的问题了,白鲁台市内和周围的居民点有部分房屋在雨水中倒塌。工程兵部队紧急帮助大家修好了房屋。</p>

而在8月初海参崴运来的第二批物资到达白鲁台,这次主要以武器为主,包括4000支美产莫辛纳甘步枪、00挺俄式M1910重机枪、00挺在美国改装过的捷克式轻机枪,以及00万子弹和大批军服装具、一批美国产的磨床、钻床、铣床等机床设备。</p>

在这批设备的支援下,白鲁台军械修理厂的规模更大了,一批从各地赶来的机工加入到工厂里,七宝被任命为这里的厂长,每天日以继夜的组织着修械厂的工作。</p>

这天天刚黑,邓宏忙完手头的工作,带着大刚牵着战马大花一路顺着路转悠,自从邓宏到白鲁台时间已经长达个多月,白鲁台已经有了小镇的模样,内部四通八达的用碎石辅就的两车道宽的大路,路上到处坚立着电线杆和电话线杆,整个白鲁台已经安装了100多部有线电话,电话以及通电照明已基本普及到各重要部门。</p>

大花已经重新养好了骠,变得健壮起来,它跟在大刚身后,一路不停的摇着尾巴扇打着身上的蚊虫,不久,邓宏来到郊外的几公里处的白鲁台军械所,远远就看到军械所的厂房和办公室里都是灯火通明。</p>

这座军械厂在建立时,把厂子建在大山脚下,一部分厂房就直接是山壁开挖出来的山洞,另一部分厂房也是石木混成结构,非常坚固。可是在这么晚上,军械所里还有忙活着什么?邓宏带着疑问进了厂房,一进厂房,各种机器喧嚣声不绝于耳,很多工人都围在机器边忙碌着,钢花四溅,厂房里弥漫着钢铁的气息。</p>

"师傅,你们还在忙什么呢?这么晚也不休息?"</p>

机床边的一位忙得不可开交的师傅很不耐烦的看了看邓宏,然后手指着墙边,那边堆着好多破旧的步机枪。</p>

"修理其它部队送来的旧武器,事多着呢!"</p>

邓宏看大家都忙着,马上客客气气的对诸位师傅小声说道:"大家忙着,不打忧了。"转身和大刚走出厂房。一位师傅不经意的看了看邓宏的背影,然后对身边的同事说道:"这个人是谁?怎么看着有些眼熟?"</p>

不远处,站在一座大型钻孔镗床边的一位师傅抬起头说道:"他就是我们的总司令&mdash;&mdash;邓宏。"</p>